浅谈计算机课程与应用实践教学的改革

时间:2022-10-12 07:11:56

浅谈计算机课程与应用实践教学的改革

[摘要]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论述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实践项目的建立、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计算机科学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高校人才培养应当重视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形成有利于多元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同时,通过构建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平台等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提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改变教学观念,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1.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打造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念。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内涵宽泛化、分支相对独立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专业规模巨大化、计算机教育大众化等现状,结合在政法类院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定,按照教育部应用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性,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理论为主的传统培养方式,提出以应用性为主的新的培养方式,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为信息技术应用人才。2“.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定位于辅助教学的地位上,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实验技术人员被称之为教学辅助人员;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水平上,也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根本要求。在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方面,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实验教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3.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构建“一个理论基础、一条技术主线、一条能力主线”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全面分析学生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实验技能、较好的综合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挖掘学生潜能以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实验理论为基础,以实验方法、手段、技巧培养为主线,按验证型、技术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四个层次的实验类型,形成由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接受知识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首次提出了技术性实验的界定,技术性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操作技术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加强实践环节,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生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某一门课或某个集中环节的实践(实习)就能完成,它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经过一个较长期的训练过程去实现,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系列课程来完成。

1.建立“四个模块,三条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实践教学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社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体现应用性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本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围绕课内课外贯通、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按“四个模块,三条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四个模块分别是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活动与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军事训练与社会实践等模块。三条主线是实践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创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线、项目训练是创新的主线。

2.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机制包括实验室建设、基本资料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此,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提高实验课开出率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3.严格的实验教学评价与监控体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以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为基础,结合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践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体系。可以采用评教、跟踪和反馈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建立校、院两级管理和反馈机制。通过听课、周期性评估、实地检查、日常监控、信息反馈等手段,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三、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通过毕业设计各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勇气。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等问题,从而得到科学研究方法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并取得设计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而去自学一些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设置了选题、调研、开题报告(提出方案、确定技术途径)、实验验证、中期抽查、总结、答辩等阶段,在整个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及关键要素、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和毕业论文、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

2.多元化的选题,提高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角度出发,我们更关注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题目大多数来自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涉及国民经济生产各个领域的应用,反映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符合学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知识背景,这些题目理论创新性不一定强,但应用性很强。多元化的选题,防止了选题单一,不切合实际,有利于教师根据科研和生产实际的发展而更新毕业设计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发掘实践项目,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鼓励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科研论题、科研小组活动,学习如何分工合作地探讨与辩论问题,学习教师的科研态度,学习项目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热情,培养从业技能。传统课程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第二课堂则侧重知识应用和学习能力,因此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课程教育和第二课堂必须相辅相成。

3.通过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抓好实践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和国家、省级、校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如“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按获奖等级给学生计算创新学分。

上一篇: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旅游专业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