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10-12 05:47:07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 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内容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但创新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努力得来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从自身认识经验中获得,也可以由有经验者给予方法指导而获得。但从课堂教学中由老师安排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获得,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此,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素质;培养

一、创设良好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课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互动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深入的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点拨质疑法。对学生易懂的部分,可以采用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有时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学生能解决的就一定由学生来解决。有时会出现学生找不出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这样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去学习,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培养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思想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师生互动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再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是“宾”,而不是“主”;只能是“导演”,而不能是“演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自身定位,努力设计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活动。例如:在学习“人口问题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同学们算一算:按照我国的人口基数,如果每对夫妇多生一个孩子,全国人口将增加多少,人均生产总值又会相应发生怎样的变化,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多大的负担,从而使学生真切领会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做一做、找一找、赛一赛、看一看、议一议等等。由于这些活动适应他们求新、求异、好奇、爱动的特点,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情的活动,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领会了知识,提高了觉悟,增长了能力。

(3)角色互换法。有时教师要适当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当老师。这种方法可以用在活动课中,让学生自己来主持活动,进行新闻、形势评说,或结合课本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自己有什么启示,今后在某些方面应该怎样做等等;也可以用于知识复习课中,请学生走上讲台,讲一讲你对学过的知识内容是如何归纳和整理的,你认为哪里是重点,应怎样强化理解等等。这样,既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想状况,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要力求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而应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社会小调查、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小论文评比等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始终保持持久的新鲜感、高昂的学习热情,在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学习、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意识

提起创造力,很多人就习惯于将它与发明创造等同起来,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才能的表现。而事实上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从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的一生能容纳5亿本书的信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创造力和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因此,创新教育的起点,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让“人人皆有创造力”的信念深入人心。思想政治课可以通过事例剖析、成功激励等方法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求异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爱因斯坦曾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造的萌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使学生养成“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实际存在的困难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去面对学习中的疑问,教导学生敢于摆脱传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联系社会热点、思想上的疑点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高质量的问题。尽管学生的质疑有时可能具有片面性甚至偏激,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是深刻的,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深度。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提问时也应讲究提问的质量、提问的启发性,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怎么样”,从而给学生以示范性影响。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训练,学生就会慢慢的问起来,提问也就有质量了。积极倡导大胆提出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创作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四、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1)组织学生办好政治小报。政治小报是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窗口,教师要加强指导,认真审阅。政治小报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无论是时事热点,还是讽刺漫画、知识竞猜等都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争鸣的园地。

(2)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社会现象与我们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及时撰写小论文进行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专题辩论、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复习课 下一篇:浅谈图书馆对提高中学生素质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