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策略探讨

时间:2022-10-12 05:16:18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策略探讨

[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去进行(再)发现和创新,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应当将“问题解决”作为基本的运行模式,大致分为课题选择、课题设计、课题实施、结题答辩四个阶段。

[关键词]新课改 地理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去进行(再)发现和创新,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现有评价方式等制约,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研究性学习应当将“问题解决”作为基本的运行模式,结合笔者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问题解决”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课题选择阶段

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现实可能性,还要注意从生活中选题。为了体现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特点,绝不能由教师指派学生进行某项研究,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爱好与特长自行选题。因为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缺乏预见性,无法预测到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所以在选题时肯定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时学生选题往往是捕风捉影,凭直觉选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不能让课题范围太大,过于复杂,导致泛泛而谈,也不能脱离实际,舍近求远。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学生,他们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课题:“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全球变暖”、“盐碱化”等。“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全球变暖”课题范围太广,无法着手;“盐碱化”问题在广西基本不突出,达不到真正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些可行的参考题目,也可以把学生的课题进行细化,转变为当地突出的可操作的小课题,比如说研究环境问题可以细分为大气、噪声、水污染、土壤污染、物种入侵、白色污染等。在具体的学习实施中,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根据自己对不同的环境污染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对某种污染调查研究的方便情况,确立富有创意的课题,如“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学校门口噪声测定与治理”、“废电池的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调查”、“横县生活垃圾分类调查”、“横县郁江污染状况”、“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桉树对横县土壤的污染”等。

二、课题设计阶段

学生一旦确立课题,就要对课题进行过程方案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方可进入具体课题研究。在这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必将受到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因此以小组分工和合作研究最为基本和有效。教师要根据选题情况,作合理的调整,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然后要求研究性学习小组制定研究方案,这方案包括研究课题的内容、范围、目标方法、步骤及研究人员的分工等。教师要配合学生制定出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方案,切忌方案大而空、不实际。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地理问题,邀请校内外指导老师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该课题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梳理研究思路。如“生活垃圾污染调查”课题:

三、课题实施阶段

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研究方式有观察、查阅资料、咨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跟踪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实践等,然后综合整理获得的信息,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出可靠的结论。由于研究过程中学生要接触社会,如学生调查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态度时,就遇到市民不理解、不以为然等情况。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与各种人往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还要从观念和策略的角度予以启发,让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善于运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激发市民参与的热情。

在这一阶段,有些学生逐渐发现研究过程的艰难,有懈怠及缺乏信心的思想,指导老师要提前介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交流各组的进展及经验教训,特别是要表扬某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碰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总之,这一阶段,需要指导老师针对学生研究的偏离情况进行调整,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

四、结题答辩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写出结题报告。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须在班内进行交流研讨、检验、评价、反馈、论证,并形成结论,最后形成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其内容大致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解决及取得的成果,特别是重要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等等。报告的体例为:题目、报告完成人、摘要、报告主体、参考文献等。其中报告的主体为:引言、工作方法和过程、结果或结论。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为:

学生按照“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研究―汇报成果”的流程自觉规划,自主设计。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结果可能稚嫩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和体验,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数量;注重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注重全体的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因此,在看待学生的研究成果时,重视对过程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同时强调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学生家长、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等。评价的内容要丰富:一看学生对研究活动的态度;二看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生活体验;三看学生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四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看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等。如:

[ 参 考 文 献 ]

[1]江万平.研究性教学初探[J].四川教学研究所,2002(1).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图片 下一篇:试论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