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案例分析

时间:2022-10-12 04:54:47

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案例分析

摘 要:化学教学模式是沟通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本文以“电池原理”与“钠和水的反应”为例,探讨了进行化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学模式 策略 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模式是沟通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研究和运用化学教学模式是提高化学教育质量以及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一、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策略教学

中学化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程序对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模式的教学策略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教育理念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1. “过程”教学策略――以过程促转变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实质是一个对学习者施以影响的过程。按生态模式教学的观点,从学的方面看,过程是教学影响的来源,过程是达成转变的思维和行为的结合体;从教的方面看,教学的作用通过过程产生结果,教学的作用在过程中、在结果中得以实现。

2. “问题”教学策略――以问题为资源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教学观普遍认识到“问题”对教学的重要性,认为“问题”是教与学的纽带。“问题”联系着教学的品质,联系着学生的创造力。人生态教学模式的观点认为:“问题是教学急待开发的课程资源。”

3. “活动”教学策略――让活动成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人的发展不是凭空进行的,人只能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以操作、动手、讨论等为特征的教学“活动”,区别于静坐课堂“单听”、考试之类的活动。活动作为学生存在和发展的较好的方式,具有知识呈现自然、易与学生兴趣吻合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

二、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案例:“电池原理”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用品准备;教师教学方案、思路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情景设计:(为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教师活动:引言;展示干电池、纽扣电池、手机电池;安排学生做干电池使电珠发光的实验;教师做“西红柿电池”使电流计偏转的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的活动,做干电池使电珠发亮的实验。

提出问题:干电池如何使电珠发光?西红柿如何成为电池的一部分?

预想的回答:①形成了闭合电路,电池中有电流。②电池能产生电流,电池储存有电能。

追问:电池如何产生电流?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第二,解剖干电池,认识了解结构。(注意环保)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电池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②电池是怎么回事?③电池的结构如何产生电流?

学生活动:解剖干电池,相互讨论认识干电池的结构。

提出基本假说:电池产生了电子流动,形成了电流,使电珠在闭合电路中发光。

问题:电池为什么可以形成电子流呢?

②Cu-Zn原电池 Cu极产生气泡,电珠闪亮,Zn极溶解。

教师提问: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什么反应?②哪类化学反应有电子的活动?学生思考……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③是否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所不同?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开两极同时进行,进入实际原理的领悟。

学生修正的假设:

②原理简图(如图1所示):(电池外部电子运动形成电流,电池内部离子变化形成电路)

③电极材料差异和电解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有关。

④电极材料的不同是产生电子流动的原因,也是电池内部离子变化原因。

第四,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以上假设(实验其实是探索与验证相结合的)。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用各种准备的电极材料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

第五,自我总结报告:本节课的学习,我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进步?

(1)对参加的哪一项活动最感兴趣?我做了什么?(2)我在哪些方面做得很成功?哪些不成功?(3)本节课有哪几方面的新认识值得记一记?(4)课后我想做点什么?

2.案例:探究“钠和水反应”

准备:教学用品准备;教师教学方案、思路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创设情景(激发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矫正被动学习模式)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金属钠,演示金属钠的取用,做“水生火”实验(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结果蒸发皿中冒出熊熊火焰)。

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教师巧妙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愤”、“悱”状态之中。

熊熊火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做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归纳钠的物理性质。

第二,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钠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②钠外表颜色与切开后的颜色为何不同? ③钠浮在水面如何变成小球?④钠在水面为何到处移动,并发出嘶嘶声音?小块钠投入水中为何没有燃烧起来?等等。

教师活动:将这些问题投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相互补充。

教师活动:引导、点拨、评价小组汇报结果,给出正确结论。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归纳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小组分别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装置,解释相关原理。

第三,自我总结报告:本节课的学习,我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进步?

(1)对参加的哪一项活动最感兴趣?我做了什么?(2)我在哪些方面做得很成功?哪些不成功?(3)本节课有哪几方面的新认识值得记一记?(4)课后我想做点什么?

总之,学生通过以上案例的学习,不但形成了对电池原理、钠和水反应现象的深刻理解,而且在体验探究过程中,能够领会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够把理解力渗透到实际情景中,也能够系统地理解知识的深度和熟悉它的复杂性,达到对电池原理、钠和水反应现象的理解,并能掌握相关知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