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的反抗意识

时间:2022-10-12 03:12:20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的反抗意识

《礼记》中将婚姻视为“万伦之始”,足见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众多已过最佳婚嫁年龄的“剩男”“剩女”们,父母为之抓狂,朋友为之操心。而在封建社会,不会出现如此之“剩”人!相反,还会早早地“嫁作他人妇”。婚姻是有了,但麻烦也接踵而至了。

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人似乎只是繁冗家务的承担者、传宗接代的实施者、教子相夫的执行者。“三从”“四德”等种种枷锁无情地剥夺了女性的自由和个人意志!结婚,也就成了封建社会女性的苦难!有了苦难就得忍受,这似乎成了对女性的铁律。但她们也是人,是正常人。当自己不堪“苦难”之重时,反抗,这一人性的本能也就会被激发出来。中学教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这样一位在“忍受”中“反抗”的代表人物。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刘兰芝,可谓是才貌双全的好女子;与君“共事二三年”,却是常常“贱妾留空房”,足以见证对丈夫的忠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勤劳,却换来婆婆“遣去慎莫留”的绝情“回报”!无奈枷锁太重,丈夫无能,一己之力无以挽回个人的婚姻幸福。无奈与无辜的纠结,激发了这位弱女子的反抗本能。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丈夫的哭诉,充满了牢骚。牢骚,往往是束手无策时的情感宣泄。与婆婆告别时,不忘将自己精心装扮一番。“事事四五通”的细心打扮为的是个人尊严,是被“扫地出门”而不显狼狈的刚毅举措。对婆婆、小姑的悉心叮嘱,也未能博得婆婆的一语挽留,出门蹬车,却泪落百行。也罢,离去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与丈夫誓别,“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既有对婚姻的一丝希冀,也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爱情的力量让外柔内刚的兰芝有了反抗的决心。直至归家时的屡屡拒婚,足以证明她对丈夫的信守。可悲的是,兰芝毕竟生活在无自主、无自由的封建社会里,她的信守与反抗,却被自己的胞兄摧毁。唉!毕竟是“嫁出去的女”,犹如“泼出去的水”,既然覆水难收,那么,已嫁的兰芝也休想赖在兄长之门!“处分任兄意”,此时兰芝已招架不住,她就像肆虐狂风中的一茎枯草,瞬间就被销蚀得无影无踪。

自己的无奈与无助,此刻唯有丈夫仲卿能解吧?因此,在夫君策马前来时,兰芝“蹑履相逢迎”。本想将满肚的苦水向心上人倾诉一番,而等待她却是“贺卿得高迁”的冷嘲热讽,是“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的斥责,更有“我独向黄泉”的“胁迫”!心中冤屈郁积,把兰芝逼向生命的崖边。刚毅、不屈、尊严、信守化作催人泪涌的生死誓言——“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相见成永别的悲痛,揪人心肺;生人作死别的痛苦,可想而知!

“不良计”已做,就在那个暗沉沉的“黄昏”际,就在那个静寂寂的“人定”时,柔弱无辜的刘兰芝,面向“清池”,用毅然决然的一跳,结束了自己年轻却委屈的一生。同时结束的,还有她的苦难。也许这就是封建女子的反抗。可悲可愤,可气可叹!

然而,文末的“两家求合葬”,又给故事增添了些许亮色——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样的结局,似乎是封建家长的一种妥协,但,此后的千百年封建史上,此类的故事还少吗?

(苏红 山东省新泰市职业中专 271221)

上一篇:小议语文学习的“四敢”与“四感” 下一篇:“外延内涵传承说”对歇后语的阐释及其认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