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时间:2022-10-12 02:05:29

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摘 要】高校公共基础课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的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却存在很多矛盾,严重影响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大学生们不重视进而厌烦公共基础课。因此,要重新认识高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地位,分析当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矛盾所在,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一、高校公共基础课地位的重新认识

公共基础课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高等教育大纲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公共基础课往往并不直接作用于高校学生的所学专业,但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可以说,高校公共基础课不仅仅是专业课的有益补充,更为专业课的学习创造了肥沃的土壤,是高校培养复合交叉人才的必要元素。

二、高校公共基础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与管理之间的矛盾。我国高校教学与行政管理两类岗位,工作思路迥然不同。宏观的行政管理领导着微观的教学活动,往往不能深入教学的具体环节,在实践中发生管理与教学不配套相脱节的矛盾冲突。第一,公共基础课被教学管理部门定位于完成国家大纲计划的教学,不受重视,课时被大量压缩,甚至一减再减,课时少就只能大量删减教学内容,破坏课程的逻辑体系,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尚未领略到课程的魅力就匆匆结课,也失去了深入探索的兴趣。第二,公共基础课教学基本上都被设置为大班授课,课堂人数达到上百人甚至几百人。课堂纪律成为大班授课的突出问题,管理部门要求教师在课堂维持纪律、保证出勤率、禁止学生上课睡觉和玩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众多学生使教师难以监控,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为了维护课堂纪律被打断思路、分散精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不用说开展个别化教学。第三,评价方式简单模糊。公共基础课多采取平时出勤、课堂作业和考试成绩相加的成绩评价模式,造成学生雇人上课、互抄作业和考前突击等现象。这种评价方式,无法真正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第一,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一系列环节早在大学生入学前已规划完成,甚至多年不变。刻板的教学计划令求新求变的九零后大学生感到厌烦,大学生获得最新知识的愿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与僵化的教学产生矛盾冲突。第二,教学内外缺少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公共基础课课堂人数众多,在课堂上进行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数量有限、质量不佳,课后的交流几乎没有,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第三,功利性思想导致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专业课,对于将来的就业作用不大,学习公共基础课就是简单的完成高等教育教学任务。第四,课程结构的不合理。高校公共基础课文理科教学之间重重隔膜,文科课程之间也缺乏沟通融合,有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大学生较难体会到学科交叉和知识串联所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享受,通常情况下只是单一地接受某一科的知识讲授甚至重复学习。同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缺失,很多学校的教材和讲授内容更新不及时,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

三、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

第一,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高校基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征,以及不同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能力上的区别,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设置、课时的多少、课堂规模的大小以及最终的评价标准应采取区别对待、弹性管理,以学生为本。

第二,建设多样化教学环境。课程讲授应结合传统教室与现代多媒体教室。利用传统教室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和师生间面对面的沟通讨论,利用网络教学完成教学安排、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作业、课程问卷、研究性教学等模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多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中完成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完善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公共基础课对概念性知识采取讲解形式,对程序性知识采取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对技能类知识采取实验室操作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小组团队合作等形式。同时,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建构多元评价指标,如效果立显的教学环节当场打分,小组合作互评打分等,在评价导向上侧重鼓励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教与学的适用性和合目的性。

第一,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将会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公共基础课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理论融会贯通的能力、发散交叉的学科思维以及一定的创造力。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定位于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的需要,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并使具体目标之间相互渗透和结合,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交织。

第二,精选教学内容。经调查发现,公共基础课课堂上,很多学生上课不带教材,他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枯燥,毫无趣味,不够吸引人。可见教学内容也是导致课堂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教学内容要及时吸收新理论新观点,反映热点和难点问题,精简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设为几大模块,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用案例和教学视频,满足学生需要。

第三,梳理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打通公共基础课之间的关联,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设置,反复讲授。应定期召开公共基础课的交流研讨会,各门课程介绍自己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最新增减的教学内容,探讨交叉重复部分的讲授分配关系,做到合理利用资源,力争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内容的最大化和最新化。

作者简介:陈茉(1979.0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 下一篇:走一条作文教改之路――作文评讲八步构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