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讲“三性”

时间:2022-10-11 11:40:04

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讲“三性”

摘要: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 问题; 设计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因此,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问题的设计呢?

一、问题设计的程序性

目前多数教师优化程序的观念十分淡薄,有的一节课就树立四五个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又缺乏有机联系,或教师不能将这些目标按学科的顺序使之贯串为一个整体,课堂教学显得凌乱,学生云里雾中,思维混乱。有位教师在上《七根火柴》时,依次提出了以下问题:1.主人公无名战士具有怎样的品质?2.小说叙述了怎样的事情?3.线索是什么?4.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5.环境描写的句子是哪些,有何作用?6.卢进勇这个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作用如何?这里教师首先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品质,就相当突兀,学生缺乏思维的基础,结果并不复杂的问题弄得复杂起来,后面几个问题的次序也很混乱,整个课堂条理不清,很不顺畅。有的教师注重思维的程序设计,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有位教师处理《变色龙》时设计了如下问题:1.小说叙述了怎样的事情?2.主人公作了几次判定,发生了几次“变色”?“变色”的原因是什么?3.由“变色”中,你看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4.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想象一下当时沙皇社会的特点是什么?5.如果你处于那样的社会,你会怎样做?这样的问题设计,像一座立交桥,既能使学生思维畅通无阻,又可向四处发散,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引发学生思维的波澜,展开丰富多彩的智慧浪花。

二、问题设计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学生阅读思维是否灵活有创见,发散思维强弱是一个重要标准。教学中若能经常在好像没有问题的地方巧设问题,造成障碍,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并引导学生去跨越,就能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如学完《范进中举》后,为拓宽学生思维,加深对课文理解,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假若你是范进,在乡试中又未曾中举,你将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讨论结果五花八门:会发疯、会上吊、会消沉、会打丈人、会骂上天不公、会千方百计治疗、会认命、会重整旗鼓、会回家种田、会一游泰山……尽管以上结论难免有偏颇之处,甚至有点出乎常情,但学生通过思维讨论,概括力、判断力和想象力都有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问题设计的自主性

语文课改总目标特别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权利,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给他们以自主设计问题的机会。如在教学泰格特的《窗》时,学生探究了十多个问题,涉猎的有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性格、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以及字词读音、句子的修辞、词语的运用等方面。如1.两人一开始的关系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靠窗病人讲述窗外美景时,不靠窗病人的感受如何?后来呢?3.靠窗病人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另一位病人是如何做的?其原因是什么?4.故事的结局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5.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6.文章结局语具有怎样的特点?7.本文以“窗”为标题的含义又是什么?8.当今社会有没有这两种类型的人?请举两例加以分析……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和提出的。这样,整个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就是按学生想了解的来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在探究中常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惊叹不已,在课堂上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由上观之,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勇于创新,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使他们由应试型向素质型方向转变。

上一篇: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 下一篇:解析个性化设计在居住园林景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