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时间:2022-10-11 11:39:08

政府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社会信息化和国家竞争力的过程。

我国政府信息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时间。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政府内网信息门户建设已具较大规模,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各部门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特别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千差万别,各系统之间“不联不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因此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着两项任务,一项是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建立有效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另一项是提供周到、方便的公共服务能力,即构建电子服务型政府。

一、信息资源整合

在短期内建设完成电子服务型政府的困难是: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物理网的基础设施和单项应用虽然很丰富,但是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能力不足,因此重视数据流分析和办公流程整合,搞好软件系统的顶层设计是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信息资源整合的三项内容:内容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

从总体上看,内容整合包括对分散异构信息资源体系的整合。首先,原则上是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实现无缝整合;其次,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数据整合的关键是构建基础数据库和建立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和各地方特殊资源数据库等。其中数据中心的建立是电子政务的基石,是政府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应用整合包括包含G2G、G2B、G2C和G2E(政府对公务员)等模式下的政务应用系统及协同工作与决策支持系统。

此外,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和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也不容忽视。

二、信息资源整合的难点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经过多年的开发和积累,政府各部门存在了大量的数据库,对这些现有数据库系统进行整合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有:

1.对现有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如何无缝接入。包括结构化数据资源的接入、非结构化数据的接入和应用软件系统的接入。

2.整合后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现有信息资源的管理分为自上而下的管理、集中式管理、可控性自主管理、个性化管理和实时性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信息资源整合后将实行分布式信息资源管理。如何实现物理上分散、逻辑上集中、应用上分散、管理与服务集中将是面临的主要难题。

3.如何满足新的需求。包括共享需求、交换需求、协同需求等。

4.支持不同用户的访问需求。包括支持不用授权的可控性访问、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支持单一性访问、支持实时性的应用需求。

三、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整合后的管理架构体系分5层,如图1所示。

该管理架构的优势是:

1.视图管理层中所有管理模块都提供与WebService的接口,易于实现分布部属,统一管理。

2.统一的资源目录层PKI和PMI中心层中的授权管理可以灵活定义用户类型和用户属性,从而可以方便地定义信息栏目下的不同条目或应用下的不同操作,灵活定制授权策略。支持第三方CA认证及其资源目录系统和第三方应用系统的集成。

3.组件封装层:涵盖了日常工作中用到的各种文件模版,并提供旧文件查询等功能。

4.软件层:提供各种办公应用软件及专用软件。

四、信息资源整合的成功案例

2005年全国电子政务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河北省电子政务“112”工程为例,该工程的重点是构建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和12个应用系统。

1.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公务内网、公务外网和信息交换系统

2.12个重点应用系统:办公及网上审批系统、财税和审计监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农业信息及服务系统、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人口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综合教育信息系统。

系统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需求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业务梳理和用户视图及数据流分析。通过业务梳理和分析,按照信息工程方法论,建立起由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构成的业务模型;通过对报表、单证、帐册等用户视图的登记和拆分,得到所涉及的数据项及其分布情况;通过对数据流也就是用户视图流动的分析,得到业务与数据的关联关系,形成数据流程图。通过对输入、输出、存储等数据流的量化分析,得到对网络通信和数据存储设备的量化需求。

第二阶段(系统建模阶段):系统建模是需求分析的继续和定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在对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业务过程、业务活动能否计算机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可计算机化的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用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表达出来,建立起功能模型,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对需求阶段得到的数据流程图、用户视图、数据项及其分布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分类和规范化,按业务主题和业务需要建立起由主题数据库、基本表、数据元素集构成的数据模型,解决系统信息如何组织的问题;通过对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关联关系的分析,建立起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表达出子系统与主题数据库的关联情况以及各子系统的程序模块与基本表的关联情况,为共享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数据分布分析和制定开发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阶段(信息分类编码阶段):主要任务是数据元素规范化、信息分类编码和专项报告编制。利用数据元素规范化理论和方法,对基本表中的每一个数据元素进行分析、规范和一致性控制,数据模型也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对数据元素内涵的分析,识别信息分类编码对象并进行适当分类,按照国际、国家、地方、企业的顺序,进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调研,对确需自己进行编码的对象,要制定编码规则、编制相应的代码表,并通过收集已有的编码标准,最终形成系统所需的完整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在完成信息资源规划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整个过程和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分别形成流程优化、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环境建设、投资分析等五个专项报告。

2005年4月29日,河北省电子政务“112”工程顺利通过国家信息化专家组的评审,开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效用。

总之,信息资源整合是对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整合和规划,属于电子政务的总体设计,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优化政府间业务流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实效。

(1.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上一篇:家庭的精英期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数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