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精英期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时间:2022-09-15 07:56:02

家庭的精英期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占到900万个新增岗位的55%。虽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超过了以往几届,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和家庭、高校以至整个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对大学生的精英期望观导致的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其影响日趋严重。

作为家庭未来和肩负着家庭殷切期望的大学生,在学校这个进入社会的跳板上,经过几年的学习,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容易接受,他们信息接受能力快,应变能力强,对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都有全面、冷静、客观的认识,就业观念变的理性和现实。开始接受市场经济的选择,能够顺应大势,面对就业日趋理性,就业期望下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的传统精英期望、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与大学生就业观下移的矛盾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理论解释

(一)文化堕距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文化堕距同时也导致了家庭和学生之间的代差。社会变化越迅速、越深刻,世代之间的代差越深越宽。家庭对学生的精英期望、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与大学生回归理性,就业期望下移之间的矛盾正是家庭和学生观念发展不同步、不平衡、错位,产生代差的结果。这种不平衡和错位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阻碍作用。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社会心理成本之一,需要社会大众慢慢的适应。

(二)社会分层理论视角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并不意味着上层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现代社会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的基础上,因而现代社会不存在终身制或世袭制。精英概念是在天生能力基础上提出来的,表示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阶级的稳定性被精英循环所打破,那些天赋很高的杰出人物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晋升到社会上层,而那些出生于上层的人则可能因为天赋不够或不够努力而跌落到下层,形成新的分层。现代社会分层标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例如人们的职业。另一种是以潜在地位为标准,包括人们的收入、教育程度、权力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身份、家庭出身、亲属关系等先赋角色对社会地位所起作用逐渐式微,而直接影响着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的后天的受教育水平和程度在人们的社会分层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分层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程度全面地、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它是获得好的收入,好的职业乃至权力的便利途径。

在我国,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家庭都希望通过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在中上阶层家庭中,由于父母,亲戚朋友受过高等教育者相对较多,职业相对较好使得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并力图使子女也维持这种优势,获得较好的收入和较优的职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于中下阶层的家庭而言,则是有意识地培养子女读书,大力支持子女的读书事业,希望子女通过教育水平的提高来获得身份和地位,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家庭对子女的精英期望,潜移默化于学生心中,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毕业时,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学生的就业期望下移,另一方面,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大学毕业生处于两难境地。

(三)家庭与个人关系的视角

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的第一站,为个人以后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将影响个人的一生。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庭的阶级、宗教、父母的收入、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对个人,尤其是作为家庭未来希望的子女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传统中国家庭里,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分子,首先要为家庭服务,先家庭而后个人,个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将家庭的目标期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里,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学生无形中就被赋予了一种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使命。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地位上的一种集体决策。在家庭精英期望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大学生很容易屈从于家庭的选择,从而在职业选择面前徘徊犹豫。

二、结论及建议

精英教育的观念在家庭中根深蒂固,严重滞后于教育和就业发展的形势,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应该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家庭与学生、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高校、学生、家庭三方的交流互动,努力改变家庭就业观念,实现家庭就业观念与教育大势同步发展,与学生就业观念全面接轨。增进了解,统一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加大就业工作力度

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快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及时有效地开展就业思想教育活动,介绍就业形势,传达国家政策方针,鼓励学生到西部边远艰苦行业就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师德建设机制构建 下一篇:政府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