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文化产业之发展

时间:2022-10-11 10:22:01

我看文化产业之发展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希望,也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文化产业怎样在新体制下争取自身的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怎样在市场条件下寻求生存与发展,是我们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一项新命题。

常常听到这样一些提法:文化产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市场条件下寻求自身发展道路。也有人提出“纯市场化”――将文化产业推入市场,其生存与发展都由市场来引导――似乎这种发展模式就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究竟能不能完全把文化产业推入市场,能不能以市场需求来引导其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呢?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慎重思考和谨慎分析。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艺术发展的一支力量,可以使其一大部分逐步走入市场,将一些文化产品有偿提供给大众,但也不能完全推入市场让它去自由发展,如果政府不进行指导,完全推入市场“运作”,那么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也是令人忧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引导,也不能盲目的将文化产业全部推入市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又要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以监管。

提高经济效益是商品经济的最终目的,它通过市场实现等价交换,市场行情因此直接影响着各类商品的生产交换。那么,文化产品(包括市场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是否也要做到“适销对路”,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完全由市场行情来选择呢?

云南省演出公司近两年承办了许多大中型文化演出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是以唱响主旋律为目的,我们虽然也注重经济效益,但不会脱离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轨道。我们的活动始终以文化服务基层为第一宗旨,力求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与其他商品不同,如果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完全商品化,甚至用物质商品生产的原则来指导文化产品的生产,那么,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就会失落,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就会被掩盖。因此,我个人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不能完全由市场行情来决定。

2008年至2009年,云南省演出公司在全省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组织了近百场送文化下乡活动,这些活动的经济效益几乎为零,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看,这是“贴老本”的不划算的产业。但是从社会效益上看,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演职人员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审美价值高的作品,有时候会出现上座率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反而,一些低级趣味的,甚至黄色、的东西,反而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这些东西发行量越大,经济效益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这是在文化产品中两个效益的逆反状况。文化产品两个效益的逆反状况是由文化产品自身的双重属性造成的,它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它在市场中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它的精神属性,则又决定了它在流通中又要注重社会效益。

如果我们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不加控制地发展这样一些文化娱乐业,而轻视和放松了那些属于“公益”性质的“贴钱”文化,我们文化产业就会步入歧途。我们的文化产业不仅要盯着市场,还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的同时,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成果也有困惑,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市场混乱,造成鱼目混珠。其二、文化人“下海”,主客倒置。其三、人才流失,造成文化队伍缺乏活力。其四、急功近利,造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长远目标。

凡此种种,制约着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给文化工作者开展工作带来种种障碍。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效益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主题”。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那一套旧的文化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要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必须改革旧体制,在市场条件下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方针,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第二、理顺管理关系,管好文化市场。目前已有一些规范性的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可以抑制和减少文化市场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有效地限制以至取缔那些毒害人民心灵的“精神垃圾”。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增强造血功能。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跳出旧的条条框框,要进行改革,特别要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文化产业必将得到更大发展,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怎样在市场条件下取得自身的繁荣和发展这一命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索、认真地去解答。

(作者单位:云南省演出公司)

上一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我见 下一篇:笑容是最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