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浅说

时间:2022-10-11 09:57:49

生药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浅说

摘要:生药学教育与环保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运用生药学教学优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促进生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生,保证中药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45-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新课标也强调:“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如何在生药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处理与环境相关的事宜,是目前生药学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利用生药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药发展、环境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相互间的联系,获得基本的生药采收加工知识,谈一些拙见。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生药学教材中融入了环保、生药资源保护、合理开发、生态变化等内容。生药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生药合理采收、生药资源合理应用和再生,而其中又把生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十分重要。课堂讲解应让学生弄清楚生药采收加工对生态环境变化、植物和动物药材品种变化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植物动物品种,尤其是野生珍稀和需求量大的药材资源。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让学生明白良性循环的资源利用可促进各方协调发展,由此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说明药材采收和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剧增以及对医疗保健事业的需求不断增长,中药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资源保护认识不足,以致在全国范围内对药材资源过度采挖(或捕猎)和不适当垦殖,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减弱了再生能力,造成了中药资源的下降和枯竭。

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在急剧下降,但中药材出口量却在飙升,野生药材资源遭到极大破坏,3000多种动植物生存受到威胁。例如,冬虫夏草是三大补药(人参、鹿茸、冬虫夏草)之一,是名贵的中药材,这几年其身价节节攀升,每公斤销售价已经上升到目前的5万元。受利益驱使,人们滥挖滥采,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数量急剧下降。过度的采挖给冬虫夏草造成了灭顶之灾,而且一个采挖虫草的人一年就要破坏数千平方米的草地,而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所以,生态环境与药材资源息息相关,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严重影响当前中药材的供应,而且关系到生态平衡、环境恶化以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对学生应多讲解这方面的事例,课堂多做引导,使学生形成中药材资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介绍国家相关政策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学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对中药材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例如,国务院了对甘草和麻黄有条件地采挖的专项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类自身的生存依赖于其他物种的存在。在生药学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这种理念,逐步引导学生。

研究表明,某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该地区拥有的物种就越多,承受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强。而某一物种的消亡将会带来破坏性的连锁反应。我们在发展人类经济、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应该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所以,我国在发展具有优势的中药产业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可让学生根据国家政策和药材现状展开讨论,深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促进中药发展。

让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深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保护自然资源放在教学重要地位上,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得到全方面的认识,明确自身的责任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物资源虽然可以更新,但如果取之过多、用之过度,也会使生物资源衰减和枯竭,甚至濒于灭绝。保护和利用是矛盾的统一,是长远利益与近期效益的合理调节。正确处理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兼顾近期开发和长期使用的关系,是合理利用中药资源的关键。应把保护中药资源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改变向大自然无限索取的错误做法,更新观念,加强对保护中药资源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地进行保护和利用。身为药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广泛宣传。尤其是药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的地区,更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无限度采挖野生药用植物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环境方面的严重后果,并让人们理解杀鸡取卵式的短期掠夺行为将导致严重的资源破坏,造成惨痛的经济损失,使人们能够自觉保护资源,并相互监督,抵制破坏资源的不良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校园和社区设报栏进行宣传,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我国自古以来采药就有注意保护药材资源的优良传统,中国药农在这方面有不少好的经验,应使学生详细了解,并予以继承和发扬,对毁灭性地乱采、乱挖坚决制止。生药学教材对生药材采收原则的阐述具体如下:(1)采小留大,采未开花、结果的,留下有花、果的植株,使种源不至于断绝,如各种川贝母等。(2)在植株果实成熟后采集,将种子摘下撒回原地,再挖药材。(3)采挖根及地下茎,只切下部分或大部分作药材,留下芽头、芦头部分,栽回原地,或移栽另一处。(4)采全草、果实、种子、花入药的,决不采挖地下部分。(5)对生长集中成片的野生药材,每年除草、松土1~2次,使它生长良好,以后采大留小,采密留稀,或在种子成熟后采挖。结合相关原则让学生到草药园中亲自进行栽种、采收药材,养成合理种植和采收的观念,将理论渗透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全方面的认识,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二)带领学生参观药材生产基地,知晓药源基地有计划地发展药材生产、减少污染的新技术策略,增强学生对药材发展与环保关系的系统了解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全国正在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力图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一系列措施的结果是恢复了植被,保存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提高了中药产量与质量,促进了药材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保护与发展我国药材资源的有效途径。应让学生亲历从药材种植到加工的整个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思考,感悟保护生态环境在现今药材采收加工和合理应用等方面的必要性。

(三)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生态和物种的观念

保护物种,主要是保护野生物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资源保护区,在保存和保护种质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濒危的药用植物物种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野生药用资源集中分布区域或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可建立野生药用资源保护区,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经国务院或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国家或地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或征得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同意后,在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内建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如贵州东南部建立“穿山甲自然生态保护区”,四川建立峨眉山、瓦屋山综合性资源保护区和麝、乌梢蛇单一种类保护区等等。二是贯彻《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三是引种驯化,变野生动物、植物为家种家养,变野生药材为人工栽培,增加药用资源,保护市场供应,减轻对野生资源的采挖量。经试验成功后,扩大生产,补充野生资源的不足。要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国家保护自然物种的具体举措。

保护野生物种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封山育林,保护森林野生物种。封山育林是采取封禁措施,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保护培育林木资源。实行封山育林,不仅成林快,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金和劳动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木本药材的85%属中幼林,封山育林对促进中幼林的生长尤为重要。森林内乔、灌、草、藤类植物的根、皮、花、果、枝、叶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微生物、菌类等资源都是药材和医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封山育林不仅促进了木本药材的更新繁育,也保护了森林内野生药材的生长繁衍。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选择了做药学工作者,就要让他们系统知道保护生态和药材物种的具体措施,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进一步深化学生保护中药材物种的意识

对于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提高效率,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合理应用生药材。近几年,中药材原料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其创汇能力却越来越小,可以说目前我国仅仅是在卖原料。长期下去,对生药资源具有一定影响,自然就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药资源和促进资源再生,这些都需要加强科技在其中的作用。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生药材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让学生明白科技是促进我国中药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励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为药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孔繁德.试论环境保护产业要面向生态保护[J].燕山大学学报,2002,(1).

[2]李建民.天然药物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孔繁德.生态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秦民坚,周荣汉.日本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研究、管理概况[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10).

作者简介:

唐洪娟(1980―),女,浙江桐乡人,浙江省桐乡市卫生学校讲师,主管药师,主要从事生药学教学。

上一篇:职业教育引入精益思想的探析 下一篇:远程学习者学习投入情况调查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