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理论剖析时尚太极拳(下)

时间:2022-10-11 09:57:25

【前言】以经典理论剖析时尚太极拳(下)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四、对“四两拨千斤”的理解不同。“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基本功法之一,也是弱胜强威力所在。陈鑫、杨澄甫没有言论解释,以后传人多认为是形容词。有的说,练就千斤力,方能发四两功,拨不动千斤是功夫不到家。也有人讲是“抢位”手法,还有牵引之说及衡量具比喻之说...

以经典理论剖析时尚太极拳(下)

论劲八法招法与张三丰十三势功法差异

陈鑫的劲八法等十三势理论与张三丰十三势理论相比较,虽然都冠名太极拳,但陈的十三势是进攻招法,张的十三势是防御功法。名称相同,拳理却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主要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太极”的认识不同。张论十三势以“八卦、五行”对应,其中包含太极阴阳法则。王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从中点出太极阴阳法则。陈鑫从外观形态着手,着重研究道家的图腾标志――“太极图”。两手臂动作摹仿太极图抽象线条悟出八劲法运动线路。杨拳的抱球、打圆动作也是类似思路。

二、拳术立足点不同。陈杨二式拳,无论拳套路还是推手技法,其立足点是围绕攻击目标展开的,从而研究设计出各种招法,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也可以守为攻后发制人。张三丰十三势是被动防御的功法,因为是被动挨打,又是以弱抗强,所以不能用同样招法对付,只能用功法,用无招对有招,避实击虚。

三、对运气、用劲的理解不同。张论讲要气遍全身,运气促使全身筋和韧带运动,牵引骨骼整体平衡运动。全身肌肉松而不懈,跟随骨骼运动,不对骨骼运动作反向牵制,称为太极推手。其实,手伸出去粘住对方肤肌是有力的,但这个力不是进攻的,也不是向外的,而是向着体内的。它与腰胯的离心力阴阳相对平衡,给人的感觉是有抚摸感而无力觉,轻、空、无。陈鑫理论也讲用“气”,但运气的方法与外家拳大同小异。不用拙力,用缠绕弹簧劲,反应灵敏度较高,但终究是肌肉收缩发力的表现,力的方向是显露向外的。张论讲的运气方式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陈鑫借用张三丰太极拳论的这段经典运“气”理论,解说为“劲”的理论。仅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在此也可看出陈鑫的太极拳研究是在张三丰太极拳论基础上进行的。是谁创始总结出太极拳的问题,在此也可看出端倪。杨澄甫的拳论有句名言:“意到,气到,力到。”说明杨式太极拳实战使用交手,无论是外劲还是内劲,总是发劲攻击的,杨的“太极十要”中的一要“用意不用力”,其含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人站着不可能没有力,意代替不了力的功能,但又要放松运动。也是这个原因,使习杨拳者向三个方面分化发展:重技击悟劲,最后转学张三丰太极拳;重拳架,发展时尚太极拳竞赛套路;而大多数人不能正确理解“用意不用力”。在练拳中往往是局部放松运动,僵一段动一段,做不到整体运动。从而产生肌肉与骨骼失调症。练不到位,只能马虎一点,装模作样,套路拳代代拷贝走样,最终息手不练了。

四、对“四两拨千斤”的理解不同。“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基本功法之一,也是弱胜强威力所在。陈鑫、杨澄甫没有言论解释,以后传人多认为是形容词。有的说,练就千斤力,方能发四两功,拨不动千斤是功夫不到家。也有人讲是“抢位”手法,还有牵引之说及衡量具比喻之说。事实上,没有“四两拨千斤”,就没有太极拳立足之地,这是时尚太极拳传人不能理解的。“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主要抗衡功法。有了它,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强者击中,使自己始终处在主导地位。其原理是,有太极基本功的弱者,手臂一经粘贴上强者的攻击手臂,以自己敏感的肤肌“监听”强者用劲企图。强者发力冲拳时,其力点上产生的力必然是由小逐渐增强,从一二两增强到千斤。发力点面积由点及面,那怕是很猛的爆发力也跳不过这个规律。当强者发力处在一二两,力还处于点状时,弱者已从手接触的肤肌上“听”到了。通过内气运作,接触部位即做出反应,在力点原位上沿着攻击力的方向,顺势转动接触点,拨动强者发力点向前移动一厘米左右,拨的少,力点不移动;拨的多,强者会察觉,一经察觉,必然会改变力的方向,造成引进不能落空。所以,拨动要恰到好处,顺势而为。此时弱者的拨动力远小于强者的发力。太极功法手部运动与全身运动是同步的,手动方向和腰胯转动方向相对相反。当强者力增至千斤时,弱者的身躯已转过去避开了攻击力的延长线,使强者的攻击力冲过头而落空。弱者的手还粘在强者发力的手臂上,以待后变。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全过程。当然,实战或者竞技中,“四两拨千斤”的具体实例要复杂得多了。攻击力招法多种多样,“四两拨千斤”的应招也必须随机应变。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可拨千斤,上防手,下应脚。一位训练有素的太极拳高手,体态自然安详,但他的手指、手腕、手背、手心、臂、肘、胸、颈、腰、腹、膝、腿等都可拨“千斤”。

五、对 “耄耋能御众”的理解。此句说明像老人这样的弱者,被动防御强者攻击,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如果耄耋之人身怀张三丰太极拳功法,即能“御”会“御”,能“御”胜。而且体力消耗少,一人能“御”多人。这在外家拳中没有先例,在时尚太极拳里也实难找到。吴公仪的功夫算是到家了,可实战时非但没有占上风,自己的假牙反被他人打掉。而王宗岳所以能这样讲,应该相信是有事实为依据的,还可以说明他自己就是这样的太极拳家。

六、对控制身体稳定性有不同方式。太极拳高手与人交手,心静体松,身体重心自然落在脚底上(或是左脚或是右脚),依靠不断调整人体腰胯位置,变换重心,使身体稳定。交手时两只脚如同穿了一双旱冰滑轮鞋,两脚间距不会超过双肩宽,随腰胯转换,轮流承受重心。所以王论讲,“立如平准,活似车轮”。陈拳认为,要保持身体稳定,必须五趾抓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身备五张弓,以为重心在丹田是固定的,要稳定重心,必须降低腰胯高度,采用大马步、大弓步,运动时用大跨步。这完全是外家拳技法。采用这种姿势用以进攻,发力有后支撑,就有力度,但防御就缺少灵敏度,重心转换很困难。似此,“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之说实让人难以理解。从上述六个方面比较,时尚太极拳虽然称太极拳,但与太极拳经典理论相差甚远。时尚太极拳处在外家拳与内家拳之间。笔者以为,称外家太极拳较为合适。

揭密“太极拳秘笈功法”

被称为太极拳秘笈功法的“放人”功法有它的科学原理。它的运动过程是这样展开的:有太极功的弱者伸手粘上强者手臂,内气顺着强者手臂力的变化,阴阳转换,随曲就伸,引进落空,避开强者手上力点,以三点定位法控制对手劲路,“捉住”劲路不放。对手发力越大,越容易控制。此时,弱者手臂相对强者静止不动,无力相加。用背腹轻轻的发延迟劲,只不过弯下腰而已,用自己的上半身向对手压过去,在对手没有意识到或者反应不过来时(一般人和练过外家拳包括外家太极拳的人,此时都不会有意识感),上半身会不自主的同步向后仰,发的劲就通过对手上半身的后仰运动,把力传递到对手的腰部。人体如全身贯劲,脊椎骨上下都会僵直。这种状态下,腰椎必然是力的聚集点。腰椎部位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当腰椎关节软组织受挤,压迫腰椎髓管内的脊髓神经时,人体就会有“自我保护反应”,主动的向后仰倒。反应较灵敏的人会主动的跳起来弹退出去好几米远,反应迟钝者则会人倒仆地。从这个角度讲,“放人”是不发劲的,体力消耗很少。所谓“空劲”也只是传说中的高功夫。事实上,所谓空劲只是有内气功的人,互相放气和收气的测试运动。因内气能量很弱,对于没有练过气功的人不起作用。太极拳是动气功,练到一定程度都会得气,能放能收。但绝对做不到不接触肤肌就能把人“放”出去。

太极拳与健康

张三丰太极拳整体运动,练筋练骨,不练肌肉。对人体有舒经活血、活络关节、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养精蓄锐的功用。其健身作用不言而喻。外家太极拳未必如此。笔者根据有关杂志刊登的资料,对五大拳派的十七位传人寿命作过统计,结果发现他们平均不足70岁。陈拳运动量大,体力消耗多,但著名传人陈照奎还是一味强调日练30至40遍拳套路,自己也身体力行。按每小时打拳三遍计算,日练十多小时,其精力和时间消耗很大。陈照奎英年早逝(1928-1981),仅活了53岁。这是否与他体力透支过大有关?杨式太极拳慢起慢落,强调用意不用力,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双腿负重过大,下身僵直,使运动僵一段动一段,不能整体运动,很容易产生肌肉骨骼失调症,可能还有其他副作用。其三位传人(杨澄甫、吴鉴泉、傅钟文)都患有肥胖症。

尤其是杨澄甫,体重超过二百斤,也只活到53岁。

外家学习张三丰太极拳,错把功法当招法。不丢弃原拳法脱胎换骨,很难掌握真正的太极拳。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要看出门是什么拳。如果按外家太极拳训练方法练太极拳真功夫,不要说十年,就是三十年也出不了门。吴公仪的打擂表现就是证明,那些自称是太极拳权威但不敢言竞技的人也是证明。据笔者亲身体验,一个不会任何拳的拳术爱好者,认真学习太极拳“二论”,再经教练系统辅导,每天坚持训练一小时,大约有100~200小时,就能基本掌握太极拳各种功法,包括“放人”秘笈功法。太极拳最终会在“武术散打”台上崭露头角。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要多研究,为太极拳正本清源,用现代科学的运动理论向青年太极拳爱好者授拳,让太极拳成为真正的中华武术瑰宝。(责任编辑 柯超)

上一篇:神秘的紫霄宫 下一篇:孙氏形意安身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