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博“乌合表达”的探析

时间:2022-02-17 09:34:00

2009年微博登陆中国以来,用户人数突飞猛涨。“总用户数达到1.6亿,月活跃用户9300万,月消息量超过10亿。”这是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在2011年腾讯智慧峰会上题为“全平台战略下的微博力量”演讲中公布的数据。??同时,新浪微博方面也在近期公布了其注册用户的人数。新浪公布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时,其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表示,截至到今年4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1.4亿,今年年底前用户数将超过2亿。

微博拥有的用户人数令人惊叹,如此庞大的用户人数,自然会在网络上,通过微博这样一个平台,产生出强大的力量。在中国,不论是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网络用户,都感觉到微博这种信息传播工具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这样的表达自由让人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并且说起话来可谓“畅快淋漓”。但是在大家为微博的表达自由齐声喝彩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份自由背后的利与弊、得与失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之前众多学者的研究,将微博上这种“畅快淋漓”的表达自由称为“乌合表达”。借助本文,笔者试图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下微博上的这份“乌合表达”。

微博表达带来的“乌合表达”

这里所指的“乌合表达”,是将“乌合之众”和“表达自由”两个概念结合,但是绝不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普通意义上“乌合之众的表达自由”。

“乌合之众”的本意是指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用来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在这个概念里面,还有一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那就是所谓“乌合之众”的这种暂时性。在网络上、微博里,大量网民对于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也带有这种暂时性――即便当时讨论得很激烈,即便当时参与讨论的人数众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集聚在一块儿的微博用户们便纷纷散去,等待下一次的“临时重聚”。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乌合表达”的概念,是借鉴了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对于“乌合之众”的表述。在勒庞的这本书里,他所说的“乌合之众”主要指的是集合为群体的人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勒庞指出,聚集成群体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心理。②可以看出,这样的特征在现今的微博表达中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对于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微博用户们往往借助微博这样一个新兴网络平台加以热议。

截止到2011年5月26日,笔者在腾讯微博中输入“药家鑫”,显示微博数量为1379556条,在新浪微博输入“药家鑫”,显示微博数量为1202038条;在腾讯微博输入“食品安全”,显示微博数量为986948条,在新浪微博输入“食品安全”,显示微博数量为374865条;在腾讯微博输入“大S婚礼”,显示微博数量为173102条,在新浪微博输入“大S婚礼”,显示微博数量为29294条。由此可见,不论是关于社会安全的问题,还是娱乐八卦的新闻,都会在微博上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大量的网民、微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而且即使在网络上也不曾有过交集,但是当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其进行共同的关注,进而互相评论对方的观点――这样一来,那些原本陌生的人们,在微博上便形成了一个群体。

“乌合表达”与制造社会热点话题

不少学者已经指出,微博用户善于运用微博媒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并对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笔者看来,实际情况不仅仅如此。也就是说,微博用户不单单会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而且会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制造或引发社会热点话题。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自上而下”的结构,大众传媒自然处于这一结构的最顶端。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关注的,往往由大众传媒决定。这种由大众媒介决定事情重要性主次排序的现象,也被传播学者称为“议程设置”。

但是,在现今的信息时代,过去那种大众媒介说了算的情况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议程仿佛不再由大众媒介单方面来设置。拥有微博的用户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不少后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事件,最早都发自于微博用户的发掘与。有文章将微博上自由表达的特点概括为:表达的无边界、表达的匿名性、表达的平等性、表达的公共性以及表达的即时、互动性。③正是因为微博表达的这些特性,带来了笔者所称的“乌合表达”。

有人将大众媒介形象地比喻为一盏聚光灯,社会现实隐藏在隐隐的雾中,媒介聚光灯将光束投向社会的何处,何处就会被照亮,从而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微博的力量现在虽然还不及大众媒介那般强大,但是也不可小视。相比之下,“乌合表达”可以被看作是一束来自手电筒的光芒,也可以照亮其所指的方向。同时,“乌合表达”的指向也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微博表达群体的成员绝大多数既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知识精英,而是普通百姓,所以其关注的话题范围并不限于事关国计民生的传统意义上的重大事件,有时一些诸如地方法律纠纷、明星婚恋状况之类的内容,也会由于“乌合表达”的关照成为社会热议的对象。曾经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五道杠少年”正是“乌合表达”制造社会热点话题的一个典型例证。毕业于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的黄艺博是武汉市华师一寄宿学校的学生,作为少先队员,现在是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本来不会进入大众传播媒介的视线,也不会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但是,由于黄艺博佩戴特殊的五道杠袖标的照片被放到微博上,他便成为了社会话题中的热门人物。享有“乌合表达”的微博用户围绕这样一个小学生进行了长时间、高密度的关注和议论。至今,新浪微博上关于这个话题的微博条数早已过万。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一些事情一旦被放到微博上,就很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大量关注。尤其是一些过去被瞒报甚至不报的负面新闻在微博面前似乎无处遁形。于是,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有了微博,很多事情你想瞒都瞒不住。”这种制造热点话题、引发舆论热议的现象,正是由于微博表达中的“乌合表达”所带来的。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聚光灯效应到现在“乌合表达”情形下的手电筒光束,受众能够感觉到,自己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自力。

“乌合表达”催化并发酵盲从现象与极端情绪

笔者认同很多学者以及微博用户的观点,即认为微博带来的表达自由是积极的,在自由民主的进程中是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的。但是,微博表达的这种“乌合表达”真的就可以带来网络表达的真正自由吗?用户个人的声音真的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引起共鸣吗?笔者认为,这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在《乌合之众》里,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反复强调关于群体的一个观念,那就是个人一旦进入某一个特定的群体之中,就会立刻失去自我,变得盲目从众并且其头脑中会充斥着极端的情绪。勒庞甚至说:“只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群体,就算他们全是博学之士,在他们的专长之外同样会表现出群体的所有特点。他们每个人所具有的观察力和批判精神马上就会消失。”④在心理学研究中,从众指的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一旦作为个人网络使用者被裹挟进入微博用户群体,那么就会由于这种种原因表现出从众行为。

继勒庞之后,还有很多社会学者进一步指出,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⑤而微博用户群体的这一特征也很明显。他们往往使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逻辑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他们在微博上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经常是把议论的对象要么捧上万里高空,要么打入十八层地狱。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后果要么是“捧杀”,要么是“棒杀”,总归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乌合表达”做出的极端情绪表达,往往还具有传染病般的影响力,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引来大量用户的加入。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上被称作大众歇斯底里。大众歇斯底里是当人们发觉他们处于模糊不定、危险和令人焦虑不安的情形中时,偶尔产生的一种集合行为类型。在迫在眉睫的危险中,流言在扩散、被接受,并导致怪诞想法的产生。⑥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问题后,在微博上受到极大关注的“抢盐风波”,正是这种大众歇斯底里的体现。食盐供应紧张的谣言已经出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微博上就出现了多达数十万条信息,可见“乌合表达”的威力何等强大。

当个人的表达陷入群体声音之中的时候,看上去自由的表达并不能给用户个体带来真正的话语权。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说法是“网上怎么怎么说”或者“微博上面怎么怎么讲”,这恰好反映出,“乌合表达”并不能使群体中个人的意见凸现出来。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微博大合唱”之中,掩盖住了那一个个原本美妙动听的声音,并且用自由的表象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大合唱的队伍中。微博上的“乌合表达”终归不属于个人,而其带来的也似乎更多的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极端情绪与发泄而已。

注释:

①凤凰网: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fuzhoubaozha/content-3/detail_2011_05/26/6651292_0.shtml。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1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③王君超、郑恩:《“微传播”与表达权――试论微博时代的表达自由》,《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第81页。

④[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2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⑤[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36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⑥[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60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上一篇:如何提升文化副刊的传播力 下一篇: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