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06:39:49

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问题的思考

摘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但也出现了秩序混乱,分配不公等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合理调整分配格局,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收入分配领域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格局;政策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全社会的收入差距很小,收入分配格局像一个“矩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了调整,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渐拉开了收入差距,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近几年收入差距幅度扩大,收入分配格局就像一个“金字塔”。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极为不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事关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

第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从1997―200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扩大,而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那么差距就更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936元,相差达3.2倍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2倍左右。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第二,行业收入差距在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暴利。虽然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大部分产业和市场领域要对私有企业开放,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与此同时,某些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权力,而当局的反垄断执法不力,甚至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以上种种,都造成了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历史同期看,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差距1990年为1.3倍,1999年为2.6倍,2000年2.6倍,2001年为2.9倍,2003年为3.98倍,2004年为4.25倍,2005年则上升到4.62倍。2006年的数据也表明,平均工资排在前十位的行业,工资增长率都超过了10%。而同时,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后十位的行业,增长率都比较低。

当前,分配正进一步向垄断行业和知识科技含量高的新兴行业倾斜,如金融、保险、电信、烟草、邮电、电力、证券等行业职工收入长期处于高水平;相反,纺织、煤炭、机械、等行业收入明显偏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的报告称,如果进一步考虑到高收入行业集中的垄断行业的工资外收入和员工福利大量存在的现状,行业收入差距将会更大。

第三,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福建(5879)元,五省市人均收入7453元。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区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人均收入为3661元,高低差达2倍之多。总的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增长的惯性,“十一五”期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未来5―15年间继续存在。

二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成因

1.合理性因素

主要指历史、体制转轨或政策方面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就存在差异。从体制转轨上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由于人们实际拥有生产要素数量的多少及价格高低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收人分配的差别。从政策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的各种特殊优惠政策,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其他地区起到了示范效应,与此同时也扩大了地区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2.不合理性因素

主要指垄断经营、再分配调节失控等方面的原因。从垄断经营上看,有些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就可获得差额利润,而这些差额利润并未上缴国家财政或作为国有资产,其中一部分是以各种形式转化为职工收入或福利,造成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从政府再分配的调节上看,根据国外经验,凡是因市场经营的竞争而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通过税收来调节,实现有效的转移支付来进行调节的,而我国的各种再分配手段并未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难以对收入差距进行有力的调节。

3.非法性因素

主要指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非法谋取暴利、腐败等方面的原因。由于我国市场发育不健全,使一部分人使用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谋取暴利,成为高收入者。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也为寻租活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严重存在,既阻碍了市场经济有序运行,也造成了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分配领域改革的根木方向、基木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负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人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为我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指明了方向,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减少低收人群体。减少低收人群体的关键是要建立与完善“减低”的公共政策,如果这些政策不够健全,就会使一些特别需要照顾、扶持、关注的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是全面加强我国在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建设,重点是扩大、完善对低收人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努力扩大二、三产业就业规模,增加城镇就业量,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继续实施再就业工程,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低收人群体的再就业能力。三是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使东部地区不仅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而且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的力度。政府应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逐步改变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状态,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第二,扩大中等收人群体。中等收入者是社会的“稳定器”,中等收入者占主导的社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有研究者就曾发现,当美国和日本遇到同样的经济危机时,美国的商场一片萧条,而日本商场则相对平稳,原因就在于日本的中等收入群体庞大,有“一亿皆中流”的说法,日本而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经济非常发达、贫富差距却非常小的国。家我国中等收入者不仅人数较少,而且“易碎”。鉴于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收入分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以构建“橄榄型”的财富结构。 “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并非一蹴而就,必须逐步构建起一个公平、合理、公正的制度,为中等收入者的培养搭建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平台。一是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人分配制度。因为这种制度能激发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使一部分要素投人者较快地富裕起来,进人中等收人者的行列。二是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产业结构带来巨大变化,也给劳动力结构带来深刻变化,知识劳动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受教育程度较低已是低收入群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因此,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全民素质,使低收人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中等收人群体的中坚力量。

第三,调节高收人群体。一是依靠法制严厉打击非法性高收人者,坚决取缔非法性收人。二是通过政策打破某些行业垄断局面,整顿不合理性收人。三是通过税收强化对过高收人者的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人。

第四,要充分重视在农村居民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样,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在研究如何扩大中等收人群体时,不能把关注点仅放在城镇居民收人水平的增加、中等收人群体的扩大上,而忽视了让更多的农民也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坚力量。要高度重视在农村居民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人群体。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何娅,郭勇.我国收入格局:整体与局部反差的经济学解释[J].求索,2007,1:46-48.

[3]刘文勇.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谐演进的制度分析[J].经济评论, 2007,1:57-61.

[4]杨承训.构建社会主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1:22-23.

上一篇:《国际税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