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再思考

时间:2022-09-30 07:40:31

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再思考

【摘 要】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非常明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提高居民收入总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选择。本文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收入分配;问题;对策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收入分配关系不合理,可以概括为“两降四大几不顺,四低一慢两并存”。即居民纯收入、劳动报酬比重相对降低(物价及其他消费增高),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四方面收入差距偏大,不同层级组织和部分地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分配关系不顺;农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和生产一线员工四类人员收入较低,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缓慢,不少低端岗位人员工资偏低和某些低端岗位工资不低、部分高端岗位工资偏高与少数高端岗位工资不高两并存。在初次分配领域中,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不同地区工资差别较大;部分单位制度外收入多;一些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失范;非法收入占有相当比重。在再分配领域中,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不足且在某些方面显失公平;二是偷税漏税等问题严重,直接拉大个体收入差距。

二、造成收入分配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均收入还是比较低的。而且,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存在着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要比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要高很多,城市生产力水平比农村生产力水平普遍高很多,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愈来愈大,收入分配公平原则受到了挑战。改革开放后,体制改革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导致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自然不平衡,客观上推动了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收入阶层。

(二)市场机制及监管缺陷拉大了收入差距

(1)垄断现象严重,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及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2)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或变相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3)部分手中有权力的人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牟取个人私利,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由于适应市场的一系列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以及新旧体制的摩擦,难免出现法制真空。相当一部分人钻法规的空子非法操作牟取利益,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督与控制,导致了少部分党政官员、国有领导利用权力寻租,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中存在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现象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三)缺乏有效的劳资协商机制和调控机制

由于工资谈判协商机制的长期缺失,劳动者报酬很难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按照国家统计局1998—2007年数据,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33倍,而同期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仅提高0.83倍。从实际情况看,提高劳动者报酬,政府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劳动报酬协商机制的建立。例如:(1)加快建立企业主、工会、政府三方共同协商的工资谈判机制。尤其要促进各类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报酬协商机制的建立。(2)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政策,实现全体劳动者同工同酬。(3)修改完善劳动法。加强和细化现有工会和劳动报酬形成机制的相关内容。近几年我国GDP收入在提高,物价和消费水平也在攀升,但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待遇水平却是原地踏步,政府在这方面的调控能力相当缺乏。

三、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扭转地域、城乡收入差距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注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扭转地域、城乡生产力水平差距。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一是通过给予政策等方面支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水平。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其经济实力;同时,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活救助和就业帮助,减少贫困人口,保障并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三是支援人才,帮助贫困地区建设;同时,加强当地和农村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其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并改善其结构。四是提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支持帮助,先进帮助后进,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共同发展。

(二)政府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执法力度

1.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维护分配秩序,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所需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政府根据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就业形势及市场工资变动趋势,每年制定并工资增长指导线。工资增长指导线必须与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集体协商谈判完全有机结合起来。

2.加大收入分配执法力度,落实相关具体政策。第一,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一是依法及时查处拖欠、克扣工资等案件;二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规定等法规规章;三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等关于协商确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的规定,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四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促进解决当前存在的同工不同酬问题。第二,依法控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反垄断法》,限制垄断行为;另一方面要依法限制、减少垄断高额利润,从而控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第三,加大依法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力度。一是加大依法调节个人收入的力度,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明确征管重点地区、行业、单位和群体对象,依法征税;二是依法规范要素市场交易行为,减少暴富和破产现象;三是依法打击行贿受贿、制假贩假、盗版谋利、制毒贩毒等各种非法收入,严格依法快速查处非法收入案件,整顿收入分配秩序。

(三)部门单位应减少行政级别及职称工资绩效悬殊

政府部门行政级别不同工资待遇差别极大,理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因为官员和普通公务员相比在平时待遇上就占有明显优势,如行政官员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送人情等方面的优惠条件普通公务员根本不具有。因此如果在级别工资待遇上差距太大就会显失公平。其次,事业单位人员职称工资待遇也不能拉得太大,例如部分高校行政领导很多是教授,因此他们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优势想方设法找理由提高教授职称的工资和绩效,教授、副教授、讲师之间的待遇差别悬殊特别大,讲师这一阶层待遇极其低下。讲师的工资待遇不如乡村小学教师,由于高校大都设在城市,消费水平比较高,住房难以一时解决,导致部分讲师生活难以维计。政府应还企业分配自,并做好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管理与协调、指导与服务、监督与检察等项工作,赋予企业在核定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基数基础上,在不突破国家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范围内,有权制定符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以及其他企业内部分配的有关事项。企业在制定工资标准时,应把当地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作为制定各类岗位工资标准的重要依据。企业要加强对人工成本的研究,科学地进行人工成本的行业比较,合理调控人工成本水平,加强对人工成本的监控与管理,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想尽一切办法为职工谋福利。目前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工资待遇悬殊特别大,必须改变这一现实,提高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此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待遇应随着GDP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并必须通过改革改变行业工资待遇水平差距过大的现实。

参考文献:

[1]苏海南.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9(15)

[2]任静.转型期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求解[J].法制与经济,2009(6)

[3]代术强.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探讨[J].新学术,2007(6)

作者简介:蔡扬波,男,硕士,重庆三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新思考 下一篇:中外文化融合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