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10-11 06:11:16

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课堂有效性教学是课堂进度与教学质量的保障。本文针对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剖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本意及高职课堂教学效率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学;教学效率;有效性研究

一、高职课堂教学效率解析及现状

准确定义的话,课堂教学效率是单位时间内衡量教学进度的重要指标,其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课时)所完成的教学情况。课堂教学效率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要求,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精心设计、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学效应。笔者对几所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到,40%的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并认为教师的讲课内容太空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89%的学生渴望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71.5%的课堂教师活动时间超过30分钟,留给学生提问、发言、做作业的时间大约只有12~15分钟,仅占一节课时间的28.5%。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长韦钰在《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指出:“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已经被应试教育压成一个模子。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空泛的理念太多,与实际脱离太远。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关键是要解决课堂上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这是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上现状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改革高职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学内容与学生任务的合理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当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分类总结,力求突出重点与难点。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力求全面与科学,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教学任务的规划上,教师应当明白学生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应当达到一个什么程度,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能自觉、情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学目标的引导,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建立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很快完成任务,保证课堂效率。

2.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中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活跃程度。研究发现,学生容易因为个人对教师的喜好影响他们对教师所授学科的兴趣。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教师往往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通过个人形象、处事态度、教学观念等来提升改变。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由此提高学生对课堂授课知识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它的“应用”效应,用自己本色的幽默语言或是“一针见血”的说话方式来讲解习题,使得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离学生的生活更近,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更乐意学习并善于思考探索。

3.建立合理的学习成绩和自我评价制度。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指导的方式,不应当作为衡量学生个人素质的主要指标。合理的评价制度应当基于充分保证学生个人创造力与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采集评价素材的重要来源。对学生合理、积极的评价不但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也是教师规划教学任务的风向标。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真实地了解教学情况,从而进行不间断的总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得教学能顺利地完成,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合理评价,通过评价反馈出课堂教学情况。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总结,将评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整合,得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再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补缺。

4.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高职课堂中最不可缺的是良好的上课氛围和环境,同时需要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更需要教师创设的情境,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增加课堂的欢声笑语。另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适当地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总之,教师应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并根据班级与高职课堂教育学科的实际情况,总结与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穆云丽.对高职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3(5).

[2]陆建军,聂永成.关于高职课堂教学形态转型创新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4).

[3]蒋蓓蕾.科学利用多媒体实现高职课堂有效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

[4]吴睿.浅谈基于高职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元主体教育评价[J].现代企业教育,2013(18).

上一篇:动画专业课程群体系建设的探讨 下一篇:浅析大陆高校赴台研修学生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