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金融界风云人物(二十三)

时间:2022-10-11 03:21:48

大上海金融界风云人物(二十三)

这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永远不能磨灭。

著名作家俞天白先生授权本刊的独家连载,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金融史上留下不朽印记的众多人物和事件。

大上海金融界风云人物,即将告一段落。最后出场的是一位女性――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王兰凤。

王兰凤,是笔者撰稿时上海金融界唯一的一位分行级女行长。我是先读了她的资料才与她见面的,她远比我想象中完美――清秀、干练、开朗、敏捷、平易中隐藏着一份刚毅,虽有知识女性的涵养与自信,却绝不矜持与高傲。屡创奇迹

其实,王兰凤是新上海人,身上还有四分之一的蒙族血统。1985年,她揣着天津财经学院本科毕业证书,投身银行业。她在中国银行工作了整整15年,从股长一直升至处长。正是这15年出纳、会计、国际结算等最基础业务的磨练,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根基。应该说,她的起点相当高,磨砺也很充分。2000年12月,她从中国银行调到光大银行,成为光大银行苏州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当时,苏州光大还是一家刚成立的银行,在该市金融业完全处于弱势,谈不上什么品牌与影响力。

为了在强手林立的大环境中争到一席之地,王兰凤剑走偏锋,屡出奇招一她要向市民宣告,光大银行来了!

她让行内员工的轿车,都喷上光大银行的标志,使得20多辆私家车,流动广告似地行驶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她让300多个“光大银行”阳光信息亭遍布繁华闹市,增加了300多个服务窗口……短短数年内,她使光大苏州分行令人刮目相看,成了一匹屡创奇迹的黑马。

当然,她也遭受过挫折,坏账的风险曾如乌云压顶。

那是2004年10月,三九集团总公司资金链发生严重问题,她辖下的某支行,发现了3张三九集团属下贸易公司无法兑付的到期信用证,共计金额4000万元。王兰凤和她的同事们连夜行动,争分夺秒展开资产保全。她们控制了三九在苏州企业的关键人员,查阅了账目,在认定企业存在重大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嫌疑后,启动紧急预案,兵分三路,一路赶赴三九上海总部,一路赶往张家港保税仓库控制该企业所存货物,一路到当地法院要求实行资产保全。经过七昼夜连续作战,终于成功地收回了发放给该企业的贷款4300万元。

谁料此事刚平复,“阪神事件”又如定时炸弹般爆炸了。这一回,她没有那么幸运。该公司老板挪用数十亿元银行信贷资金炒股,出现巨额亏损(其中也包括光大的3300万元银票敞口资金),随后人间蒸发。尽管王兰凤全力争取资产保全,但最终还是遭受损失。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教训,对正撑起顺风船的王兰凤,具有特别强烈的警示意义。

秘密武器

2007年,光大银行总行又将她调往上海分行担任行长。作为女性,王兰凤的第一反应是:不想去,太累了――同事之间好不容易磨合到了只要一个眼神就心有灵犀的地步,却又要离开了。而且,上海分行是总行在华东地区的桥头堡,上海的区域地位,决定了必须更加勤勉地付出。她还知道,光大上海分行所在地是中山东一路29号,百年前是法国汇理银行的旧址,地处外滩金融街上所有银行的第一家,这种并非刻意而为的选择极具象征意义,已变成光大银行上海分行的一种潜在压力。

而此时,光大上海分行在上海的中资银行中,正率先开始集约化经营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改革,总行看中王兰凤的,恰恰是她工作中的激情,还有她善于横向沟通的能力。说真的,她并非不向往这个东方第一大都市,这个实现人生梦想的最重要、最理想的舞台――上海是繁华的、前卫的、时尚的、神秘的,它给予每个金融工作者的挑战与机遇,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思忖再三,王兰凤毅然决定:服从调遣!一到上海她就宣布:如果我们不能在三年内脱胎换骨,我主动请辞!

走马上任两个月,她就以其果断,实现了总行进军上海的一大宿愿:将银行牌子挂到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在总行的支持下,上海分行花巨资买下了世纪大道1118号大楼。与此同时,上海分行的业务也“触底反弹”,2007年、2008年连续荣获总行的“业务贡献奖”和“零售业务贡献奖”。上海光大又出现了久违的发展局面,员工士气大振。

这龙门一跃,王兰凤到底掌握了什么秘密武器?

王兰凤的笔记本上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执著与专注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快乐、和谐、友爱、互助的团队,则是强大的后盾”;第二句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第三话是:“经营好光大上海分行这个大家,不仅需要勇气和魄力,也需要充分发挥女性细腻的优势”。

这三句话的核心,是创新。

金融创新

为了这三句话,王兰凤不懈地做着准备:到上海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把双休日当作工作日来使用;为了一笔业务,会在一天中,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多个城市间奔波;为了有效沟通,她立下了“人在门不关”的规矩;出了差错,她带头自罚……她认为,银行家的思维模式应该是变化的,银行作为社会服务业,必须顺势而为。当然,所谓顺势,绝非随波逐流,而是主动地驾驭这个“势”。而要主动驾驭,那就离不开金融创新。“作为银行,肯定要瞄准并不断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创新服务模式。这才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那么,金融创新,她关注的重点在哪儿?

结论:零售业、个贷和支持小企业。

王兰凤到任的时候,上海分行还处于改革初级阶段的磨合期。她使出了壮士断臂的勇气,坚定地走零售业务转型改革的道路。2008年,上海分行对私存款,从排尾一跃为系统内的排头兵,年增幅超过50%,增量在上海同业中遥遥领先;理财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08末,累计销售对私“阳光理财”系列产品,与上年相比增速超过300%,销售量连续在全系统内名列第一;该行在2007年开始向零售银行全面转型时,对私存款总量是40多亿,而两年后,对私存款量已突破百亿;该行又在系统内率先挂牌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部”,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营销,发展目标是中端客户,同时积极配合总行发展战略,在上海分行进行事业部制试点改革。

她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及时的。

她已经用激情和灵感,将金融提升为一种文化。那么,这些激情、灵感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水的灵感

有人说,女人的韧性,天生要比男人强。王兰凤也说,自己除了要像男子一样在事业上打拼以外,还必须将女性的优点发挥到极致,才能在男性称雄的金融界立足。而上海这座城市,崇尚精致、细腻、圆润、周密的文化,这帮助她在金融业中做出了成绩。

这没错,但又不完全是这样。

真相,隐藏在她担任苏州分行行长时说过的一句话里。

她说:“是姑苏城水的柔美,带给我无限的灵感!”

到此,读者可以看出我之所以选择她作为此书压轴的原因了。女人爱水,因为,“柔情如水”;因为,“上善若水”;因为,“柔能克刚”;还因为,“水为财”……水,就是这样内蕴万千,化育万物,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王兰凤,她的命运、事业、前程,只有与水融合在了一起,才能如此充满魅力。

水,生命的原点;水,海派文化的原点;水,当然也是海派金融文化的原点。

(全文完)

作者:俞天白

(1937年出生)

浙江义乌人,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大都会》、《金环套》、《大赢家》等,长篇报告文学《上海:性格即命运》,散文随笔集《最后一轮太阳》等。中篇小说《儿子》获上海市第一届文学作品奖,《大上海沉没》获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40年优秀小说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与中国作家协会“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大上海漂浮》获上海市1992年―1993年优秀作品奖。

上一篇:烟斗,淡定的奢侈 下一篇:与上师饮茶:用欢喜心笑看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