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

时间:2022-10-11 02:28:40

浅谈民办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

摘 要: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民办院校要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获得发展,科研强校无疑是必由之路。而科研管理信息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民办院校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民办院校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10-02

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发展,其科学研究工作在数量和水平上都得到不断提高,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与责任日趋加重。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的管理及大量科研信息的搜集、储存与筛选及判断等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传统的依赖手工或者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所进行的科研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科研迅速发展的要求。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H常事务。如何方便科研人员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人员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时代。我们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管理模式和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日益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一、影响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

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而来,民办院校的教师科研意识相对较弱,学术交流少,成果层次普遍较低,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教学科研工作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个别教师存在功利思想,为职称晋升或成果奖励而写几篇论文,追求短期效应,缺乏持久性;还有部分教师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心怀懈怠,一定程度上存在抵制情绪。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健康运行,需要众多配套制度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严谨的规章制度约束系统的使用和运行,系统不仅起不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反而可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数据更乱,从而导致领导质疑系统、职工不用系统的局面。加之学校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一致,使用的管理软件版本普遍不统一,这就导致了缺乏通用的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性标准,信息交互的实现还需要依靠人力,数据应用无法集成,既制约了信息化效用的发挥,也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此问题突出体现在科研与人事、教务和财务的信息的难以共享。

(三)资金不足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可能需要增加大量的软硬件,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将会进展缓慢,甚至停止。因此,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民办院校目前处于大发展的时期,各学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上,相对而言,对于科研管理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科研信息资料建设和科研信息化建设都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主流资源。,在先进的信息服务理念支撑下的丰富、完善、有机整合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是信息服务的理念,还是信息资源的建设,民办院校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

(四)管理队伍问题

一是民办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大多机构小,人员少,经费紧张,难得有机会走出去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和研讨,眼界不够开阔,看不到当前科研发展的前沿动态,难以指导其他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二是目前大多民办学校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二级管理,在二级院系中没有设有专门的科研秘书,往往是由行政或者教学秘书兼任,而能兼有信息技术和科研管理经验的人员更加缺乏,对比近年民办院校的科研和科技服务发展普遍迅速的现状,面对较大工作量较大,较多基础数据以及实时控制等现实需要,人员技术配备显得捉襟见肘。三是部分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比较吃力。管理项目不规范,成效不显著。

(五)缺乏技术支持

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建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加强相关技术队伍的建设非常必要要保障系统不出现“时常出错、恢复时间长”的现象,否则可能会大大降低员工使用系统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系统的信赖度。

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与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网络化

首先,学校和部门主管领导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以及建设经费上给予相应支持。具体地设立专门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信息工作;采取科技课题立项等形式对信息建设予以经费支持等措施。这是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信息化水平。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一要加强宣传,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树立榜样,使其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二要健全教师科研考评制度,针对不同人群合理设定目标,在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等方面适当倾斜、强化激励,引导并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和研究习惯;三要组织开展培训、讲座和辅导等多种形式,快速提高教师的科研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统一规划,注重联系,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合理投入

实施信息化是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桉心支撑技术和手段,但如果脱离了学校的组织、过程、资源和人员的大环境,未与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走弯路,作为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设计和实施就会缺乏前提和依据,就有可能成为“信息孤岛”。因此,必须克服“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正确理解真实的管理需求,全面考虑3―5年后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能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有效共享。

(三)建立适应信息化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科研管理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落后的管理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势必对现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产生强烈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改进原有管理系统中冗余的、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与工作流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匹配适应工作,以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带动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将科研管理部门从“收发室”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上,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率。同时,管理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度、更灵活的方式,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有助于改革组织本身,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四)加强组织和领导,完善管理制度

由于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领导的决策非常关键,有领导重视才能调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激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以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进程。同时,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严密、健全、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有效规范管理业务流程,保障管理系统运行,这也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首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整体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各部门加强合作,增进沟通,相互协作。其次,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人多手杂,造成数据质量的复杂性,如果不加强管理容易造成信息混乱,导致网络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应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作的管理制度,逐级把关、责任到人,每一道程序都有人签字负责,以防管理中的相互推诿。

(五)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员是根本,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管理队伍,只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才能为科研管理信息化提供长期支持,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和管理信息化的新要求与新模式,认真研究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科研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现代管理意识,提高管理理论素养,使自己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并不断更新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搞好信息管理,形成新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现代化意识和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和训练等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尽快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提高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锐性,从而成为具有良好信息意识、较高信息道德。

总结: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与普通高校一样,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和提高的过程,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的基础上,根据科研工作的规律和本校实际,统一规划,协同工作,分步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龙涛,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科研处,软件工程硕士,实验师。

参考文献:

[1]汪辉.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2):31―32.

[2]陶辉.高校科研管理网络化初探[J].武汉科研学院学报,2005(11):146―147.

[3]欧启忠,魏文展,李向红.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科研管理研究,2006(3):183―184.

[4]潘琼.高校科研项日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科研管理研究,2005(11):117-119.

[5]许芳奎.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

上一篇:从大学生的学习类型特点探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地方院校实验室人员职业工作压力及其对策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