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学生考试焦虑问题案例报告

时间:2022-03-04 12:17:28

一例大学生考试焦虑问题案例报告

摘 要:一位大四女生由于研究生考试临近,产生了考试前焦虑的心理问题,以致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学习效率降低。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求助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在与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之后,咨询师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为指导原则,主要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纠正认知上的不合理性观念,缓解除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咨询效果较好。

关键词:考试焦虑 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DF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20-02

一、一般资料

女,23岁,某重点大学大四学生,汉族,未婚。因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睡眠不好、食欲不振。

求助者中等个头,体态偏胖,精神状态正常,思维清晰,交流无障碍,自知力完整,有强烈的求助愿望,但情绪低落,表情凝重,眼圈发黑。

求助者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由于睡眠不好、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使得求助者的学习效率下降,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从9月份开始准备考研至今已有近两个月的时间,眼看考试时间临近,自己的情绪越发低落,常感紧张焦虑,害怕考试的到来,并伴有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表现,在同学陪同下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二)个人陈述:来自于北方某小城市,独生子女。父亲是工厂技术员,母亲为小学教师,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人很重视她的学习。求助者自幼学习上进,记忆力较强,再加上勤奋刻苦和一股不服输的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至初中较为顺利,但随着所学内容难度逐渐增加,自己原有的较为死板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应,成绩不如从前,但凭借一贯的勤奋刻苦尚能应对。中考时失利,进入一所普通高中学习,母亲曾与其商量花钱进一所重点高中,这样考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大一些,但坚持不交钱,并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同样考上重点大学。虽然对普通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同学的学习态度有些失望,但仍刻苦努力,虽认识到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但相信笨鸟先飞,将自己全部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加之性格较内向,少与同学来往。高考终如愿考入全国某重点大学外语系。大学期间坚持原有的学习方法,仍刻苦努力,社团活动和课余活动较少,人际交往较少,至今无男朋友,但与宿舍同学相处较好,生活和学习较为顺利愉快,成绩中等。今已大四,经过考虑决定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现正在复习。刚开始准备时,还较有信心,但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时常焦虑,看不进去书,感觉脑子不好使了,好像昨天明明看过的内容今天就忘了。开始认为是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开始产生疲劳,以为进行适当的休息便可恢复。但明明感到很困,躺下来却睡不着,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总想着考试的事,担心自己考不上。可又担心自己休息不好,便会影响明天的精神,学习的效率又降低了,于是又希望自己能尽快入睡,可越着急就越是睡不着。特别是近一个月,焦虑感更加严重了,紧张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总是担心自己考试时脑子忽然一片空白,什么都记不住了,说自己肯定会失败,问及为何会做此判断时,称自己脑子不聪明,学习方法太死,要是像李某某那么聪明就好了。眼看班上其他同学有的保研,有的已找到工作,自己要是考不上研究生就没有希望了。为此吃不下饭,而以前胃口一直很好,饭量也挺大,同时失眠的问题也更加严重了。自述以前每次重要的考试前也比其他同学更紧张,但都能度过。而现在既无法复习,躺在床上也睡不着,对此很是苦恼。同学建议自己放松一段时间看看,试了试,不进行复习一个星期,也尽量不想考试的事,但效果不大,所以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强烈希望能够帮助自己摆脱焦虑情绪的困扰,睡眠和食欲恢复正常。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智力均发育正常。穿着干净、整齐、得体,打扮符合学生身份。眼圈发黑,愁眉苦脸,情绪低落,语调低沉。思维正常,意识清晰,接触交谈合作,言语表达无障碍。无幻觉、错觉。情感反应稳定,但在谈到考研时,表现出担忧、焦虑的情绪。

其同学报告的情况与刘某主诉基本一致,但认为刘某是过于看重考研的结果才会有这样的状态。

四、评估与诊断

(一)首先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一致的,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助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二)根据许又新教授归纳的神经症的评分标准,本例不属于神经症。

(三)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四)病因探讨:本案例有明显的外界刺激,即研究生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缓解焦虑心理、躯体症状,使求助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最终目标:通过咨询改善认知,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根据求助者的特点,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为指导原则,主要运用合理性情绪疗法来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六、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咨询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一)第一阶段咨询

目标:

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充分尊重求助者的立场出发,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倾诉,对求助者表示充分理解,与求助者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为以后的咨询进程铺平道路;(2)确定主要问题;(3)探寻改变意愿;(4)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2、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将测验结果反馈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4、双方商定,确定咨询目标。

(二)第二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标:

1、加深咨询关系。

2、进一步了解情况并分析其不合理思维模式。

过程:

(1)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让求助者接受这一理论。

(2)咨询师结合求助者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其从这一理论来思考自己的问题。

(3)系统分析求助者其不合理思维模式:本案例求助者对失败充满恐惧,以致一旦在努力之后得到可能预示失败的不良反馈便产生两个不合理的认知。一个是将失败的可能性放大,一个是将失败的后果放大。而这两种不合理认知一方面会引起过分的焦虑,同时这种焦虑又会影响求助者心境状态使求助者得到更差的反馈,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求助者的正常生活。这种情况在求助者重视和有过失败经历的事件中尤为严重。在较难的事件中出现几率更大。

(1)绘制求助者思维模式图如下:

第二阶段第二次咨询

目标:巩固前一阶段所取得的效果,引导求助者分析自己的不良的思维模式。

过程:

通过与求助者不合理观念进行讨论,使求助者放弃不合理信念,是这个步骤的关键。以下是求助者原先的不合理信念以及进行辩论后的产生合理信念:①我肯定考不上――对于未发生的事件,我们无法断定其结果,各种可能性都会发生,所以我也许会失败;②要是考不上我就完了――上研究生只是大学毕业后诸多选择中的一条道路,此外还可以工作,或来年再考,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使今年考不上又能怎样呢?天又不会塌下来;③不管复习得如何,也是靠不住的,到了考场上脑子仍然会一片空白――如果不是大脑出了毛病,那么你应当同正常人一样服从记忆的一般规律,即只要对某一材料达到一定的熟记程度,就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完好的记忆。中考那次不愉快的经历是由于复习不够重分导致缺乏自己并且过度紧张造成的。因为你的紧张情绪妨碍了你对头脑中贮存的信息进行成功的提取,严重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所以不必怀疑、贬低自己的记忆力,要紧的是恢复自信心,以放松、镇定的情绪去迎接考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能力;④如果我考不上,多没面子――没考上研究生,对自尊心的确是一种打击。但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事事都成功,偶尔经历失败情有可原。而且考试并不是为人的面子设立的,是为了检查前阶段的学习效果。考研属于选拔性考试,大多数人会失败,没什么感到对丢脸的。

根据上周提出的不合理思维模式图并针对求助者具体情况与之讨论,使求助者对其不合理思维模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达到纠正的目的。首先考研本身是对求助者主要而又有难度的应激事件;其次初中考场时常的经历使她对考研有多了一份恐惧;而且1、3项为放大事件失败概率,2、4项为放大事件失败后果。

阐述森田疗法的观念并鼓励求助者以顺其自然态度面对一时无法完全解除的焦虑。

布置家庭作业:记录紧张焦虑发作时担心的内容。

3、第三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标: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所取得的效果,并引导来访者重新勇敢面对问题。

过程:

考察求助者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与之进行了讨论从而强化合理观念。

在这里为提高求助者应对焦虑性情绪的能力,进行自信训练和放松训练。

与求助者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疾患的探讨,引导求助者重视阶段性的目标。

第三阶段第二次咨询

目标:总结回顾整个咨询过程,评估效果,结束咨询关系。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方案,与求助者作一次全面的总结,强调咨询要点,肯定求助者所取得的进步,鼓励求助者。

(2)引导求助者将咨询中所接受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

(3)与求助者道别,结束咨询。

七、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主观体验:求助者认为焦虑情绪明显缓解了,认识到考研不是唯一的选择,睡眠改善、胃口好多了,对自己的评价理性了,自信心也提高了。

(二)求助者生活及社会功能的改善:饮食、睡眠恢复正常,学习效率有显著提高。

(三)求助者周围人的评定:同学反映求助者情绪好转了,不再愁眉苦脸,睡眠、饮食状况改善,人也开朗多了。

(四)咨询师的评定:根据观察,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面带微笑,黑眼圈消失,自我评价更为积极,能正确地看待考研。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汪新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2]乐国安.《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职教育中的单片机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在英语听说课中合理应用英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