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学的教学启示

时间:2022-10-11 02:19:12

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学的教学启示

摘要: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隐喻以及跨域映射是语义扩展的主要机制,因此英语词汇中的多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都可被解释为核心概念的跨域映射的结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本方法,探讨了英语词汇中的多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并通过分析举例,指出了该理论及研究方法对英语词汇学词汇语义解释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一词多义;词汇学教学

1引言

国内众多高校英语系本科阶段开设了英语词汇学课程,其课程框架大致为英语词汇的起源发展,英语词汇的形态结构及构词方法,以及英语词汇的词义及语义关系。就词汇起源发展和形态构词而言,因其研究理论和方法相对固定,虽教材众多,但解释归纳方法趋同。然而对与词义的研究,因其抽象性以及研究学派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存在着多样的解释和各自的归纳方法。

笔者深受认知语义学的影响,在讲授英语词汇学的过程中,有意的引入了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并就其语义概念跨域映射模型运用到对英语多义词的语义解释讲解中。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该理论能科学地说明人类认知的基本过程、英语词汇的语义扩展机制。除此之外,该理论还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英语中的多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2认知语义学研究基本方法

语义形成和扩展的过程深受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不同语言学派构建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试图对语义形成和扩展过程做出一个统一而又清晰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思维模式,因此通过认知视角研究语言就可以得到概念化的模式,进而就可以触及到思维的本质、组织、结构。认知语言学还认为,在认知表层语义系统和概念系统是相互触发的过程,语义可以触发概念,概念也可以触发语义;在认知深层,概念来自于人与外部世界互动体验形成的感知。在对语义扩展的解释上,认知语言学认为跨域隐喻映射是语义扩展的主要机制。

3一词多义现象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现象之一。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示、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较好的解释了多义现象。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的空间概念是人认知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语义概念系统产生于人肢体与空间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最基本的意象图示,这些意象图示逐渐形成人类最基本的概念系统,再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系统中,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就成了可用于不同认知域,不同但又有联系的义项。

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象图示的隐喻映射(赵艳芳,2001)。英语介词一词多义现象就可以充分的说明,例如“at”的多义网络:atrailwaystation(处所),atsixo’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空间概念是人的经验之一,构成了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另外,人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也同样被映射到其他抽象概念,成为其他抽象概念与隐喻的基础。我们大脑不会凭空形成抽象概念,而必须是对空间和物理世界基础的延伸,而语言即词义的发展正是反映了认知的这种隐喻性质。因此,语言词汇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有着深刻的认知理据。

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也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映射。(王文斌,2007)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隐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一个词语产生后,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一些隐喻义一旦被接受,便会固定下来,同时在隐喻意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遭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如teethofcomb(梳齿),neckofbottle(瓶颈)等都是比喻用法,他们与本体之间有相似之处。人们常常会用已有或熟悉的概念去表达新的东西,因此语言的理解程序通常是隐喻性的。

4结论

在研究词汇词义系统的时候,应该借鉴认知语义学的方法,科学解释词义产生发展的认知过程;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时候,概念跨域映射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引入,能够更合理地解释英语词汇的意义系统。这些研究方法的介入对英语词汇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还将刷新对语言及认知的全面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LiveBy[M]. University f Chicago Press,1980

[2]Leonard Talmy.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MIT:The MITPress,2000

[3]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5]200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刘建华,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上一篇:教学之源在生活――谈初中数学课的“生活化”... 下一篇:浅析职院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