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时间:2022-10-11 11:50:5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随着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该标准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鉴此,论文提出了对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优化,主要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这种不惜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014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随着绿色建筑的快速,结合我国国情,有必要对其评价指标进行优化。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1)建筑容积率

容积率上限是防止过渡开发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的超负荷运行。容积率的下限是保证土地开发的效益,避免无效益或低效益开发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建筑容积率是体现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各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得分门槛值。

(2)建筑绿地率

绿地主要指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该指标从“宏观”上反映项目区域内的绿化水平,绿色建筑作为环境友好型建筑,该指标的标准应较一般标准要更高。

(3)风环境

随着办公建筑高度不断增高、密度越发密集,对近地面大气层中建筑的周围风环境影响越来越明显。建筑周围的自然风受到建筑物的阻挡,风速会产生很大变化,可能产生再生风环境和二次风环境,强烈的湍流会对行人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此项应作为室外环境的重要部分,要求设计中对建筑风环境进行模拟,控制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4)热岛效应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凸显,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夏季产生雾霾天气的地区不断扩大,与城市热岛效应直接有关。因此,应采取措施降低城市下垫面的发射率,增加蒸发量,如增加绿地覆盖率,利用反射率低的材料铺设地面;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减少城市能耗散热等。

(5)绿化

在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有节地与室外环境中要求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对绿化方式和物种选择提出了要求,并没用定量的硬性指标。因此显得过于粗放,在引导建设者提升绿化质量、增强绿化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实施细则中,没明确表明指标的适用阶段,如“植物成活率应为95%”,此项不适作为设计阶段绿色标识评价指标,且应规定验收时间应为栽培后经过一个夏季后的10月份进行。地球表面的表层土的形成需漫长的演变,当前,已有项目开始尝试将表层土回收,待施工完成后,在将其绿化,经过评估,该类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应将其引入评价体系当中,要求在项目前期对场地土壤调查,并项目建设后进行场地恢复。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虽考虑了减少能耗,但分类不明、条理凌乱。节能电梯属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风机和冷热水系统属于通风、空调系统,将两者合为一项进行评价显然不够合理。为解决该问题,应依据指标的性质和功能,借鉴国外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将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对同类型指标提供多种达标途径,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项目的途径。

(1)围护结构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主要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考虑,用传热系数、热惰性及外窗的气密性作为评价指标。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降低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改善和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能有效减少墙体等的传热损失和窗户气密性不足带来的空气渗透热损失,从而提高供给热能的利用率,减少建筑物的采暖能耗。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提高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

(2)采暖效率

《绿标》中涉及此项的要求,但指标分类不明,条文说明不清,未考虑不同采暖方式的差异。应根据采暖方式分为空调采暖和集中采暖,建筑可根据各自采用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指标,充分体现了体系的兼容性和全面性。为更直观的评价建筑的采暖系统节能效果,应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中引入性能量化指标。

(3)交通节能

当前,我国城市兴建高层建筑的热潮还在不断上升,办公建筑的高度不断提高,体积日趋庞大,功能趋于多样化。建筑内部交通系统的能耗比值也持续攀升,大力鼓励办公建筑优先采用节能电梯、节能自动扶梯降低建筑能已耗迫在眉睫。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绿标》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部分措施性指标转化为量化指标,例如,建筑日平均节水率、室外用水节水率、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比例,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在措施性指标中加入新的绿色技术,更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

(1)雨水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透水地面迅速扩张,雨水资源迅速排放,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城市地下水无法及时回供,可能导致地面下沉等严重后果。

我国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紧张具有极大的作用。现行的《绿标》对雨水的控制也给出了规定,但并不全面,雨水径流控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雨水径流的设计与场地设计密不可分,在节地与室外环境中增加此项,符合实际应用情况。

(2)采用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

随着中央空调在建筑空调系统中使用比例不断加大。冷却塔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耗水源,但其对水质要求低,所以应鼓励利用再生水作为冷却水,且循环使用。随绿色技术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探索,一些新兴的绿色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在冷却节水技术中,地源热泵和闭式冷却技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如节约水资源、防止污染等正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在标准中增加此项,对其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选择恰当指标,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进行优化。

(1)预制、预拌技术

我国建筑业长期依赖要素投入,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低、资源利用率低,与大规模的建造任务和社会对建筑高品质的需求及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形成了必需突围的倒闭态势,传统粗放的建造亟待改变,应推动建筑产业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厂预制、预拌方式以其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了建筑对能耗和性能的要求的效率,及对施工场地要求低等优势,减少了建筑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实现我国建筑产业的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2)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

《绿标》制定时期绿色建筑在我国才刚起步,缺乏实践经验,只参考国外相关评价标准规定设定该项得分基准值。经过后期的实践,有关部门认识到《绿标》设定的基准值过高,多数绿色建筑要达到指标要求很困难。因此,参考国内研究成果适当降低了得分基准值,以提高使用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的积极性。

(3)施工节材

施工阶段的材料浪费现象在我国建筑业非常普遍,许多施工现场材料管理混乱,材料使用效率低,施工管理人员和工人废料回收利用意识低。施工阶段的材料回收利用率是建筑施工产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节约施工成本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全面提高绿色建筑质量――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主题报告[J]. 建设科技.2013(07)

[2] 叶凌,程志军,王清勤.针对新建非住宅建筑的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法2011版简介[J]. 建筑科学.2013(02)

[3] 徐礼来,崔胜辉,闫祯,吝涛.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预测的核心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02)

[4] 车伍,闫攀,曾捷,李俊奇,赵杨. 绿色建筑雨水管理及其评价标准的修编[J]. 建筑科学. 2012(12)

上一篇:探讨建筑节能设计的科学方法 下一篇:园林工程施工工艺及技术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