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微循环理论研究

时间:2022-10-11 11:44:34

城市交通微循环理论研究

【摘要】对于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一个新的名词微循环就此诞生,通过对交通微循环的中医理论以及连续分离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的交通微循环现状,给我国的交通拥堵现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微循环;中医理论;连续;分离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交通问题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其己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危害生态平衡等的关键问题。在一味追求增加主干道长度和宽度而无法解决根本交通问题时,一个新型的词汇便被提出,那就是微循环。交通微循环就是指由部分次干路、支路以及支路以下道路组成的区域道路网络运输体系。交通微循环系统通常包含交通和服务双重功能,一方面完善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能够合理分担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速度;另一方面由于组成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的道路往往都是居住区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道路,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还具有服务居民日常生活出行的服务功能。

交通微循环理论

2.1交通微循环中医理论

微循环最早出自医学上的术语,其定义是:人体血液流动经动脉末梢端,再流到微血管,然后汇合流入静脉的起始端,这种在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微血管里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在中医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崔艳民著,浅析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临床克疾中理论之运用]理论。该理论的含义是血液循环只有通畅了才能有良好的新陈代谢,也就是通则不痛。如果血液循环出现淤滞堵塞,就会生病也就是痛则不通。血液循环最重要的是讲究畅通,最主要依赖的则是毛细血管。

从容量上讲,虽然一个毛细血管微不足道,但是由于数量众多,所以起着容量血管的作用,是调节静脉回流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城市中的大量的支路和毛细路就起着调节车辆的作用。从整体机能上来说,人体微循环机能一旦发生障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各器官的机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类似的,一旦城市道路微循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城市拥堵,甚至是交通瘫痪。所以,就如微循环中医理论所说,打通血液微循环是保证人体通则不痛的重点,在交通中,也一定要打通交通微循环,才能保证交通通则不痛。

2.2交通微循环的连续分离理论

交通微循环这个名词来源于医学,而在微循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借鉴交通连续理论以及交通分离理论。交通连续[潘东来,赵宪尧著,连续交通道路的理念与设计]是对交通工具、交通路线、交通设施进行合理规划,使之保持连续性,形成“一体化”交通。交通分离是为保证道路安全和畅通,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对混合道路交通实行各从其类、各行其道的调整控制,即分离冲突点,改变冲突性质。而交通微循环的主旨即是通过微循环的发展来减缓主干道上的堵塞,并服务于广大人民,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从这方面来看,交通微循环与交通连续分离的目的不谋而合。

达到交通连续的方法是对交通工具、交通路线、交通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同样地,在对微循环的设计中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交通微循环系统中,主要的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车、地铁、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等等。其中前两种属于定向交通工具,在交通的全过程中不起连续作用。后四种属于非定向交通工具,属于连续通工具。通过合理的设计,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适用于不同的道路,将两类交通工具结合起来,达到“门到门”的交通连续性。对于交通路线的设计,应充分利用所有巷道,打通断头路,并在必要的地方优化线路,从而使车辆能够顺畅的到达目的地。对于交通设施的设计,最重要的则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信号灯、道路标志标线、公交站点等设施的规划,使人们的出行达到低耗高效。

交通分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时间上,另一个是空间上。应用于交通微循环中,在空间上一般可以采用单向交通方式或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在空间上对不同交通形式进行分离,还可划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或设置公交车专用道、左转弯专用道。在时间上一般通过对道路情况以及车流量的合理检测从而配置合理的信号灯,从而达到交通的顺畅。

我国交通微循环现状研究

城市交通微循环的研究这一理念的提出较早,国外这一方向起步也较早,应用经验也较丰富。而我国在近几年也逐渐开始了解到交通微循环的重要性,并在许多城市中展开应用,如北京、上海、昆明等,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其效果不是很明显。

首先,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支路网明显落后于干路网,就如北京,宽广的马路比比皆是,道路也越修越多,但是支路网的利用率却很低;反观香港,虽然路都很窄,但是车辆依然能够保持很高的速度行驶。这就是“毛细血管”起到的关键作用,所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去充分利用这“毛细血管”异常重要。其次就是路网规划不合理,也许有的城市利用了较多的支路,但是由于这些支路并没有经过路网的整合,从而导致路网的杂乱无章,导致支路的不畅通。交通微循环的连续理论在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规划,形成“一体化”交通,可以促进支路的顺畅。还有一点就是我国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离这点上做的很不好,尤其是在支路上,由于很多支路较窄,所以并没设置非机动车道,其结果就是非机动车和行人占领了大半个机动车道,导致了“毛细血管”的堵塞,而这也在中国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将各类型的车辆进行必要的分离,是我国应立刻解决的重点之一。

结语

交通微循环,作为解决区域细部交通需求、分担干线交通的有效手段,能帮助我国解决血多交通问题。为了改善交通微循环,首先应加大对微循环的宣传,让人们逐渐重视微循环,并不断增加支路网的密度;其次应加大对道路网,特别是支路网的合理规划,使交通工具、交通路线和交通设施形成一体化;最后则应加大对交通的管制,做好相应的交通分离,排除支路交通的混乱,从而使微循环系统更加完善。

罗聪,男,1992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现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学历本科。邮编:430074刘威:男,1991年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学历本科。邮编:430072

上一篇:关于加强当前建筑施工管理控制分析 下一篇:塑性混凝土桩与常规混凝土桩锚合支护体系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