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试改革成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器

时间:2022-10-11 09:48:56

让考试改革成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器

一、全面认识考试的功能

考试的检测功能显而易见。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由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淘汰、评优、学位、毕业、求职等问题,因此无论平时学习是否认真,对于考试都不会掉以轻心。通过考试也可以了解教学效果。有的院校还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因此教师也很关注考试成绩。但是要看到,教学效果取决于教与学两个方面,若不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学习积极性,简单地把分数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划等号,只凭学生考试平均分评价教师,则既缺乏科学性,也容易误导教师错误地把精力用在对付考试上,形成应试教育。

考试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和深化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以致考试只是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却调动不了学习积极性。

其实,应试和考试的过程,是学习中十分重要的消化与提高过程,对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一门课程的学习告一段落时,应该进行全面复习并掌握重点的内容,前后贯通、深化理解,达到灵活运用。教师则应利用考试之前的复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所学内容,加强应用训练并通过考试最终完成这一过程。而且,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一份好的试卷或一道好的考题也会对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有所促进。只有通过复习――考试真正实现学习的提高和深化,才能使学生变惧怕考试为正确对待考试,从而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些教师和学生习惯单纯应试式的复习,他们往往采取押题的做法,教师指重点、划范围,学生照题去背,甚至都不去思考。这完全不是以深化学习为目的的,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应试是考试的正常准备过程,它并不等于“应试教育”,应试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导向。只有考试导向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才会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果二者大相径庭,应必须对考试进行改革。

二、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

学生关心考试,不外是关心考什么?怎么考?“考什么”涉及的是考试内容;“怎么考”涉及的是考试方法。很明显,考试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教师就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如果考试不注重能力的考核,就难以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样,考试内容若没有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也不能期望学生注重创造思维的训练。因此说考试是教学强有力的指挥棒。

我们只有正视“考试是教学的强有力的指挥棒”这一客观事实,进而考虑怎样用好这个指挥棒,才能正确引导教与学。否则,势必使我们的工作陷于被动。曾有报道:在拿着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有些人却不会计算机操作,结果在招聘中遭淘汰;一些高校将“计算机基础”课单纯笔试改为笔试加上机考试,结果学生积极上机练习,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大提高。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考试这个指挥棒”是很有效的。

用不好考试这个“指挥棒”就会误导。有些文科专业学生考试的分数不低,实践能力却很差,就是因为考试内容是书上的条条、定义、概念等“死知识”,甚至连计算题都是书上原封不动的例题。学生不管理解不理解、会不会应用,只要背下来就能得满分。难怪许多学生课下不看参考书,习惯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有的学生一学期没去听过几次课,考试前借笔记背三天,竟可得八十多分。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许多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考试中。可见,如此考试其导向明显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考试管理不能代替考试改革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加强考试管理,不少高校还实行了教考分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试题库建设。这些做法,减少了考试作弊的发生,提高了考试的可信度、客观性,进一步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合理性。但是还要看到,如果教育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虽建立了试题库,考试的内容并没变,仍然是背一背就能对付的“死知识”;考试的方法不变,仍然不管课程的性质特点如何,一律采用闭卷笔试,那么考试的可信度、客观性、公平性和合理性是否真正能提高,还是令人怀疑。用这样的试题 ,就是实行教考分离,对提高学生素质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加强考试管理是必要的,而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则必须从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切入,进行有效的改革。

我们习惯采取的闭卷笔试方式以考大量的“死知识”的方法并不可取。 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考试只是考死记硬背本领,考不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是否会应用知识的真实情况,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

其次,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除了学生有认识上的问题和纪律涣散的因素外,不可否认还和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诱导”有直接的关系。很多课程长期以来只知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内容总是那些背下来就能得满分的“死知识”;有的课程考试内容和形式是多年一贯制,因此一些学生打小抄作弊。试想,如果我们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加大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考核的比重,学生就不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死知识”,打小抄也会被杜绝。如果我们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相应地采用闭卷笔试以及口试、开卷考试或者通过写论文、做设计、进行实际操作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学生就不会把精力用在打小抄上了。只有在加强教育与管理的同时,大力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会有效地减少作弊。

四、考试改革不能“一刀切”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特点,不同的考试方法也有各自的优点,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要适应课程的特点,不能“一刀切”。比如对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采用闭卷笔试是必要的,我们应着重研究在督促学生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采用大量客观题的做法有其优点,即可以增加试卷的容量,使取样有广泛性,评分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能提高考试的信度。但是我们不赞成对所有课程不加区别地都大量采用容易阅卷评分的客观题,都让学生涂A、B、C、D。如果主观题的比例过小,只会诱导学生死记硬背。即使像数学公式、物理公式这类内容,只单纯考记忆效果也没有意义,因为背下来的不一定理解,更不一定会应用。达不到考查学生理解与应用程度的考试,实际上是无效操作。

有一些课程采用口试或开卷考试更适宜。特别是采用口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一步深入提问,这会促使学生认真刻苦学习,改变不求甚解的浮躁习气;再比如有些专业课,采用写论文、做设计的方法代替常规考试,比闭卷笔试的效果好得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能促使学生认真查阅资料、看参考书、加强应用训练,学生思维活跃,能充分发挥创造性,考试后真正有较大的收获,实践能力提高显著。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选择与确定考试内容,研究适合的考试方式,精心设计能考查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鼓励创新精神的题型,才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题库建设的难点所在。

五、教学改革成果要通过考试落实

实践证明,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的改革,如果没有通过考试体现出最后结果,最终都会完全落空。所以,要充分认识考试对教学改革的制约作用,提高对考试改革重要性认识,拨正考试的导向,为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扫清障碍。要充分估计考试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综合考虑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要认真研究素质教育对考试的要求,摈弃过时、陈旧的考试内容,引导学生开放眼界,夯实基础,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在试题库建设中,则要仔细研究内容的选取,试题的设计,注意导向性。有些内容是基础,要求学生不仅必须记住,还要深刻理解、熟练地运用;有些内容学生将来工作时可以查阅手册,现在只要了解如何获取信息就可以,没有必要死背。我们处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更新异常迅速,教会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思路,比让学生记住一大堆很快就会过时的具体信息更重要。

我们近年来重点在十几门课程的考试中进行了改革试点,在考试内容、题目类型、考试形式和操作方法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如“英文会计”课,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授课方法,2/3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应用训练,教师只用1/3的时间讲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期末开卷考试,让学生实际设置一个账务系统并进行分析和决策。结果,学生没有去死记硬背和打小抄,而是认真复习,积极准备资料,在加深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训练。尽管三个小时的开卷考试一点也不比以往闭卷考试容易,95%的学生还是觉得“开卷有益”,认为这种做法“使考试真正成了兼检测与提高为一体”的重要学习环节,没有闭卷笔试的心理压力,学习更主动。从考试成绩看,得高分的都是平时课堂讨论踊跃发言者,而几个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强迫型”学习者则不及格。可见,考试改革必须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不仅教得活,还要考得活,才会真正促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深,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确实得到提高。

上一篇:谈中国古典舞对传统的继承 下一篇:网络心理咨询的局限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