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的设计要求

时间:2022-10-11 08:36:58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的设计要求

摘 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普及,现代气象的检测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很多基层的气象站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为了加强气象自动站的防雷技术,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雷电袭击的方式进行了概括,然后对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行防雷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场室 防雷技术 设计要求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3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已经普及,实现了气象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计算机处理,然后利用其中的各种气象因素在传感器中输出电量的不同,将这些不同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对未来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所以天气预报的数据来源于自动气象站,并对预报数据的准确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加上自动气象站属于微电子系统的范畴,大多位于比较偏远的郊区,很多传感器都位于雷区,所以防雷工作对于维护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笔者认为对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技术提出设计要求是必要的,并在下文中进行具体探讨。

1 概述

一般情况下,高位雷电侵入自动气象站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第一种就是直击雷将架空的线缆直接击中,利用导线,它就会采用电波的方式进入到室内;另外一种就是电磁或者静电感应利用过电压的方式,通过线缆被引入室内。

当雷电进入自动气象站之后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最典型的就是导致各种仪器和设备遭到雷电的破坏。而且损害的程度会由于原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多数情况下,雷电导致设备损坏的具体原因如下:(1)强加热效应和电动力作用;(2)静电或者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的火花;(3)闪电或者静电释放中的电位瞬间变化;(4)接地技术和等电位操作不当;(5)电位的瞬时升高。

2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设计的原则

第一,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在进行风雷设计时,一定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和雷电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自动气象站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全面做好雷电防护工作。第二,同步原则。防雷技术的设计和施工应该和场室的建设或改造进度保持一致。第三,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直击雷和雷击电磁防护的设计都应该遵守相应的设计规则进行。第四,综合防护原则。在进行自动化气象站场室的防雷设计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接闪、分流、等电位连接等做好综合防护工作。第五,防雷装置应该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

3 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设计要求

3.1 做好直击雷的防护工作

由于风传感器必须设置在10 m高的风杆上,所以要在传感器的顶部安装避雷针。安装避雷针时要和风向传感器保持足够远的距离,并且它的高度需要将风传感器囊括在安全范围之内,具体的奇偶算可以按照滚球法进行计算。

3.2 做好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的防护工作

跨步电压在地面上的距离应该相隔80 cm,这是保护观测场内观测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这是因为场内风杆装置上的避雷针和场外独立避雷针具有引雷作用,若观测人员和相距80 cm处的金属物件发生接触时,手和脚之间的电压(接触电压)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当闪电的电流泄入地表,并发生流动时,地内的电阻也会产生一定的电位差。当雷的电流为正时,一般闪电接入地面的电位最高,远处电位最低的地方电流几乎为零,也就是零电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的双脚分开站立,那么两脚之间的电位差(跨步电压)也会导致危险的发生。为了降低跨步电压的危险性,在预防直击雷的接地部位应该和出入口的位置相隔3 m以上。

3.3 制作接地网

接地是分流和泻放直击雷和雷电电磁干扰能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电位均衡补偿系统基础。目的是使雷电流通过低阻抗接地系统向大地泄放,从而保护建筑物、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这是防雷措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而且接地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整个防雷体系的防护效果。通常情况下,会采用垂直接地和水平接地的方式进行接地处理。在自动气象站的防雷设计中,接地地网的电阻范围可以适当拓宽,但是必须采用多种环形的接地体进行接地处理,并使用多根支线进行延伸性的接地处理。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延伸接地的长度要大于接地网的有效长度。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土壤交换的方法进行接地处理。具体的操作就是在接地体周围的土壤中加入煤渣、木炭等物质来降低土壤的电阻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设计具体重要意义,在设计时应该采用综合防雷的方法。笔者从四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场室的防雷设计要求,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聂武夫,陈姣荣,曹向林.自动气象站的防雷系统设计[J].科技资讯,2013(34):244-246.

[2] 德庆措姆・白玛措姆,更增尼玛・穷达.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初探[J].科技,2009(5):62-63,66.

[3] 吕校华,朱和香,杨科,等.自动气象站综合防雷技术研究[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9):37-39,55.

[4] 吉振习,韩铮铮,刘礼峰,等.自动气象站雷击事例分析及防雷对策[J].科技风,2010(4):233.

上一篇:实现高校图书馆统借统还工作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基于西部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分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