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培半夏基质研究

时间:2022-10-11 07:58:16

人工栽培半夏基质研究

摘 要:本文研究了野生半夏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为半夏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半夏栽培基质的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人工栽培半夏的最佳栽培基质。结果表明,人工半夏的栽培基质采用40%较硬的土+30%河沙+30%消毒后的云南马尾松树皮的效果最好,其成活率、株高及产量都相对最高[1]。

关键词:半夏;栽培;基质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又名麻芋头、麻芋子、天落星和野芋头等,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茎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列为下品,后历代大多本草均有记载,《本草纲目》除引载本草外,也载半夏图[2]。半夏块茎主要含有生物碱、B-谷甾醇、多糖、半夏蛋白、氨基酸、挥发油及无机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镇咳、催吐和镇吐、抗癌、调节胃肠功能及利胆等作用[4],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用价值。半夏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省[5]。近年来,由于半夏资源紧缺,许多学者在半夏的人工栽培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现根据近2年来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为更好地开展半夏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选择河南地区半夏种球生长出的半夏幼苗,所选试验材料的生长势基本一致,株高在2~3cm之间的茁壮幼苗。栽培基质为郫县基地较硬的土、河沙、经消毒后的云南马尾松树皮3种基本原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A为70%郫县基地较硬的土+30%河沙;处理B为40%郫县基地较硬的土+30%河沙+30%消毒后的云南马尾松树皮;处理C为70%郫县基地较硬的土+30%消毒后的云南马尾松树皮。采用随机设计,每个处理100苗,重复3次,共需900苗。

1.2.2 调查项目及标准。此次试验以调查成活率、株高及半夏增重差来选择最佳的栽培基质。成活率调查为试验开始后每10天调查1次,共5次。株高调查分别于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各调查1次,分析试验结束后比开始时的株高增长情况。再对每个处理的半夏栽植前和采收后称重,调查其增重差的大小,分析不同处理对半夏长势的影响。

1.2.3 环境控制。试验期间的温度控制在18~30℃。光照强度控制在1500~3000 lx。坚持每天傍晚浇水1次,这样既保持了土壤湿润,又降低了土温[6]。对其试验地进行常规田间管理,试验开始时施基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半夏病害主要有:块茎腐烂病[7]、叶斑病,其中块茎腐烂病最为严重,此种病害通常多发于积水处,所以可从排水着手防治,其它病害可喷洒、浇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植病灵1500倍液防治。半夏的虫害主要是蓟马、天蛾幼虫,可喷50%辛硫酸1000倍液防治[8]。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半夏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1看出,半夏对栽培基质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试验过程中所选3种处理对半夏的倒苗影响不大,且人工栽培半夏在成都地区比较适宜,其平均成活率可在92%以上。以处理B的半夏成活率最高,平均成活率为98%。

2.2 不同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从表2看出,处理B的半夏株高平均增长量最大,平均增长株高可达到8.53cm,趋势与表1一致。处理A的半夏株高平均增长量最小,平均增长株高为5.60cm。

2.3 不同处理对重量增长差的影响

从表3看出,处理B的半夏单株平均增重差最大,趋势与表1、表2一致。处理A与处理B的增长差异相似,都不及处理B的增重量高。

3 讨论与小结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对半夏人工栽培规范化种植提供一些依据,人工栽培半夏的最佳栽培基质可选择40%较硬的土+30%河沙+30%消毒后的树皮。针对半夏喜湿的这个特性,我们选择了树皮,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水,且树皮较一般的土壤来说更有肥力,且因半夏长期积水会烂根,因此栽培基质应该在保证湿度的情况下,还要有较好的透水力,所以我们选择河沙和树皮混合。

目前,由于野生半夏资源的日益匮乏,不少地区不得不用同科的另外一些植物充当半夏使用。所以有必要围绕提高半夏的繁殖能力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开展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揭示栽培因子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规律。建立优质无公害特色药材示范区和生产基地服务,这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9]。

参考文献

1 曾小群,彭正松. 野生半夏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J].中国中药杂志,2008(8)

2 吕兰薰.白话全译本草纲目[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1998

3 曾建红,彭正松.不同采收期半夏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4)

4 李玉先,刘晓东,朱照静.半夏药理作用的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

5 郭巧生.半夏研究进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10)

6 余启高.半夏栽培技术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7 范令刚,闫龙民,段正湘.野生林下栽培半夏技术[J].特产研究,1997(2)

8 李泽善,廖中元.阆中发现半夏害虫新的为害种类[J].四川农业科技,2004(22)

9 唐建宁,吴建宏,许强.半夏人工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研究,2005(9)

上一篇: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研究 下一篇:不同移栽期与烟叶产质量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