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1 07:51:08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来看,教师对初中语文进行教学创新尝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使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

一、利用导语激趣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时,引用古典《红楼梦》里香菱的一段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同时结合香菱对该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评价,使学生急于探究香菱形容的情境,从而使得通过学生对该诗的探究,强化学生对该诗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该诗所描摹的意境。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开头方法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讲笑话、设置悬念等来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语到文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达到有效语文课堂学习的目的。

二、插上“多媒体”翅膀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在语文寓言和小说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一定的语文情境,借助情境,巧妙地切入课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略到语文的别样魅力。通常来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课文中的情境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借助画板、音像材料,还可以制作专门的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加深对课文情境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上的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将电视剧《水浒传》中有相关的影视资料下载到语文课堂上放映,让学生通过影视画面更加生动了解名著《水浒传》中绰号“花和尚”的鲁智深的精彩表现及其嫉恶如仇的鲜明性格,从而加深对鲁达这个人物的了解,也从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水浒传》中108名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的浓厚兴趣,真正达到语文自主学习的目的。类似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古典名著的小说选段,如语文版七年级(上)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和节选自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初中学生对某些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与其无力地“守护”所谓的“师者权威”,不如鼓励学生去打破条条框框,大胆去质疑。因此,可以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安排,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借助质疑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对教材质疑,可以促使学生拓展相关知识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很多学生从质疑中受益。

例如,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鲁迅的《孔乙己》时,课文中有:“孔乙己是站着喝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通过让学生对这些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从中理解了鲁迅先生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创作意图。首先学生通过对孔乙己站着喝酒的质疑,弄明白孔乙己是个穷腐的读书人;再借助对“没有孔乙己别人也还照样过”的理解,明白孔乙已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经过对上两句的理解,从而明白鲁迅先生之所以会说“大约的确”是由于孔乙己这样的小人物是没有人去关心他的死活的,只能从他很久不到酒店推断出他的确死了。这样,经过课堂的层层大胆质疑,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重难点。

四、鼓励学生改编课文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在教学创新尝试中,很多教师认为要想创新,就要彻底抛弃以前的教学方法,这样往往就会害怕创新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从而对创新产生怯懦心理,不敢大胆进行创新尝试。我认为借助学生对课文的创新改编,促使学生对课文形成新的认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它可以在巩固学生对课文认知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时,首先在形式上让学生自由组合这首曲中出现的意象,通过文字转化成可见的画面,把这首简短的元曲改编成优美的散文;其次在表现形式上,有的学生通过对暗淡意象“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浓墨重彩地刻画,从而渲染“断肠人”的悲伤情感;有的同学则反其意而行之,紧紧抓住“小桥流水人家”、“藤树缠绕”、“昏鸦归巢”的温馨画面,与“断肠人”在“古道”牵着“瘦马”吹着“西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衬托“断肠人”的悲伤情感。因此,通过改编课文的教学创新尝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另辟蹊径,体验语文的趣味。

上一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介绍的实例 下一篇:换位思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