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介绍的实例

时间:2022-08-31 01:41:56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介绍的实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的编排以话题为单元,挖掘背后的文化背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考、钻研精神。为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英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仅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应该重视挖掘话题后面的文化背景,介绍与传授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一、巧设计,探究文化的内涵

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为例,本单元以“inventions”为话题,通过对过去时被动语态的学习,了解不同发明物的有关历史。我设计两条主线,让不同时态的被动形式变化得以呈现和反复训练,并注重在教学中展现相关的文化内涵。

以inventions的“过去――当今――未来”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从Section A的car, computer, calculator, telephone等物品的发明历史谈起,到现在大家熟悉的iPhone, PSP等, 再到很多对于未来的奇思妙想,如pens with light on the top, electric chopsticks,Google眼镜等, 引导学生从发明者、发明时间、发明用途等不同角度来丰富话题。过程中反复操练了重点知识结构:be invented by...,be invented in..., be used for doing...,be used to do...借由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话题引出“inventions”背后新奇、有趣的历史或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和信心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另外,我以“中国――外国――全世界”为线拓展inventions话题,设计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西方近现明、世界未来大预测等内容。整个话题从民族延伸到外国,更放眼世界。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充分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主动了解、探索话题后的文化背景与内涵,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二、择时机,渗透文化的真髓

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为例,单元的话题是家规、校规等各种规则。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教育的许多共同点。比如:在校学生不应穿耳洞;夜晚未经家长许可不能外出。但许多学生受制于见识或错误理解,仍然平添了许多“他们比我们自由得多”的羡慕,对种种约束感到不满甚至是抱怨。我便择机向学生介绍了美国学校的校规:美国学生早上5:45必须起床,早餐后乘校车到校。7:40开始上课。每节课30-60分钟。中午休息加午餐只有30分钟的时间。上学不许戴帽子、墨镜;不许穿过肥的裤子;上衣必须扎在裤子里;上学使用的书包必须是透明或网状的,能一眼看清里面的东西……听着一条条规章制度、一个个细节,学生们露出了诧异的眼光。虽然是课堂上的“顺便聊聊”,学生却得以正确认识西方教育的自由、个性只是表象,其实他们也有对学生的种种严格约束或规则。通过背景文化的正确介绍与引导,可以避免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的盲目推崇与效仿。

三、阔眼界,感受文化的魅力

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是一个以“vacation”为话题的单元。我设计了通过阅读和观看各国申奥视频的方式,介绍了“国外学生度假方式及取向”的背景知识,以及亚洲、欧洲等的不同风土人情与文化差异。又如Unit 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我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周末上网、查阅资料,分组了解哥伦比亚、瑞士、日本、美国等国的交往礼节。在有关餐桌礼仪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聚宝盆”环节,学生搜罗相关信息,既巩固了课本的内容,还了解到不同国家的习俗:在秘鲁,人们在餐桌上交流才被视为礼貌;在巴西,人们每次喝过东西后都要用餐巾或纸巾擦嘴。学生通过各种办法搜索信息,积极的准备,窥探大千世界的种种习俗、礼仪。

我也积极引导学生多接触各种英文材料,如经典原声电影、流行歌曲、《英语画刊》、《英语周报》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课外学习材料,既锻炼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从中开阔了眼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心和不断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和谐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