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找矿方法在找矿预测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11 07:50:05

关于综合找矿方法在找矿预测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浅表矿产的不断减少,深度隐伏矿产勘测成了业内人士的研究热点,而深度隐伏矿产勘测属于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多种找矿方法的综合应用,在此背景下,综合找矿方法获得了长足进步,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围绕综合找矿方法在找矿预测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综合找矿方法;找矿;预测;应用

0.引言

随着浅表矿产的不断减少,再加上工业需求的不断增加,浅表矿产渐渐无法满足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如何更加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深度隐伏矿产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在此背景下,综合找矿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并表现出了理想的实践效果。

1.综合找矿方法概述

所谓找矿方法指的是,在寻找和确定矿产开采点的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工作方法以及技术措施的总称。基于原理上的差异,可将找矿方法分作如下几种:(1)地质找矿方法;(2)地球化学找矿方法;(3)地球物理找矿方法;(4)遥感技术找矿方法;(5)工程技术找矿方法等[2]。

所谓综合找矿方法指的是,对上述找矿方法予以综合运用的一门科学。

2.综合找矿方法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2.1建立综合找矿模型

综合找矿模型并非对若干单学科找矿模型进行简单罗列,而必须立足于成矿模式这一基础,综合利用多源成矿信息,借助各种定量分析方法,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有效提取,准确预测潜在的矿产资源体,最终构建一个具有较高预测精度的找矿模型。对于综合找矿模型而言,其建立的基础是各类信息的有机综合。参与该项工作的各个团队将会收集和掌握不同信息资源,然而所有成员团队均需要将自己的信息贡献出来,并进行有机整合、分析以及判断。

2.1.1建立单一信息找矿模型

对于综合找矿模型而言,其构建基础是单学科信息找矿。某个矿产勘测团队或者个人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往往仅能专精于找矿信息的某个方面,那么将这样的团队和个人集中起来,发挥各自优势,便能够有效保证综合找矿模型的可信度。上述结论已经得到大量实践检验。

2.1.2开展综合信息成矿规律分析

对于综合信息成矿规律而言,其主要内容是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和掌握区域矿产所对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编制一份相对完整的综合信息成矿规律图。在该项工作中,将会应用到地质信息、地球物理信息以及遥感信息等,来分析区域构造、矿床构造所对应的深层结构、彼此之间的归属关系,了解成矿规律,经过相应处理得到三维成矿规律,为矿产资源的探寻提供依据。

2.2综合找矿方法的实际应用流程

综合找矿方法的实际应用流程通常包括如下阶段:首先,对地表进行勘测,除了解和掌握地表矿化及构造之外,确定地质界线,从而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采用遥感找矿方法,以整个工作区域为目标对象,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势形态分布特征,总结和确定成矿规律,最终得到所需的矿化信息。再次,进行化学找矿,寻找和矿化存在直接关系的地球化学元素,从而预测矿床的大致位置。第四,进行物理找矿,在相关探测设备的帮助下,对一系列物理信息进行探测,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地下矿体所处位置、规模大小、物理性质等。最后,通过钻孔的方式进行实际验证。

3.案例分析

3.1矿区概况

粤西河台金矿由北向南分别出露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震旦系是这一矿区的主要含矿地层,以局部混合岩化形态存在的石英云母片岩以及石英岩为主;奥陶系和志留系以三类岩石为主,一是薄层浅变质砂岩,二是粉砂岩,三是薄层板岩。F1断裂是该矿区最为常见的一种导矿构造,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倾向NW,倾角集中在55°~70°之间。含矿构造为糜棱岩化带以及其脆性断裂,前者倾向NW,有些地方呈反转,倾角集中在60°~85°之间。导矿构造(F1)以及含矿构造所对应的剖面形态为“y”字型(详见图1右下角)。矿区西部主要出露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东部主要出露巨斑形态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详见图1)。

图1 某金矿区地质简图 图2 K、地电化学、体积应变异常带与预测的含矿带

3.2找矿预测分析

由K、地质化学、体积应变异常带的对比研究,参考该矿区所对应的地质实际,最终在本矿区一共圈定了3个含矿异常带。以其中的I、II号异常带为例进行介绍。

I号异常带总长度约为855m,最宽部位大约为85m。对其进行圈定时,主要参考依据是,其总体方位(68°)和这一矿区主要的含矿糜棱岩化带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也和19号糜棱带所对应的0线以东的位置以及方位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地表检测到的若干条小糜棱化带也提示其下方深部有一定几率存在更大型的糜棱岩化带;这一异常带55、39、8线均表现有地电化学异常;56线和39线之间检测到体积应变异常带(详见图2)。

II号异常带总长度约为1136m,最宽部位大约为72m。对其进行圈定时,主要参考依据是,其总体方位(68°)和这一矿区主要的含矿糜棱岩化带保持较高的一致性;11号糜棱岩化带顺走向延伸正好位于II号异常带内,提示这一异常带有一定几率是11号糜棱岩化带向西面的一个延伸;25线以东,19号糜棱岩化带几乎全部脱离II号异常带,从而有效解释了已经确认的19号糜棱岩化带由35线开采到25线之后矿体逐渐转向贫瘠,不具继续开采价值;II号异常带39、8、56线均提示有伽马线能谱异常;55、39、11、8线均提示有地电化学异常;III号体积应变异常带有50%位于这一异常带中(详见图2)。

4.结束语

伽马能谱K异常带提示这一矿区糜棱岩化及热液蚀变所导致的钾化蚀变作用,金矿体以及糜棱岩化带通常集中分布在钾化蚀变带中;地电化学异常可能代表了这一矿区不同深度矿体在地表所对应的垂直投影;体积应变异常带及其周边有很大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本矿区的含矿糜棱岩化带。圈定可能的含矿异常带之后,应予以钻孔验证。

【参考文献】

[1]彭蓉辉.综合找矿方法在石门雄黄矿深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郝兴中,杨毅恒,李英平,王巧云,王英鹏,王立功.综合找矿方法在覆盖区的应用――以山东省单县大刘庄铁矿勘查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02:641-648.

[3]李兆谊.黑龙江东宁金厂金矿地学多元信息深边部综合找矿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1.

上一篇:关于如何提高煤矿供电安全可靠性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矿用皮带运输机安装调试与故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