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06:51:27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连云港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与区域经济呈现出了不协调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政府职能、教育结构、课程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期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01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技兴国的重要途径。在《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目标。在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适应相关岗位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可见,高职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形式中的特殊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职能和性质,决定了高职教育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条纽带。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劳动力素质,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可以提供大量行业、企业与就业信息,能够给地区招商、企业发展、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高职教育发展的水平,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要求,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1连云港高教园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

连云港高教园区坐落于连云港东部城区,现有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六所职业类院校。2014年,高教园区并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教园区与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互动趋势,产、学、研、经、科、教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然而,纵观园区高职教育办学体系,教育结构尚未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的匹配,依然存在有诸多不协调的地方。

1.1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2015年,连云港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出台了《连云港市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该《纲要》阐明了连云港市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举措,明确了“加快组合大港建设、构建完善物流体系”的首要工作任务。在连云港现有的产业结构中,农业是第一产业,医药、材料、能源、石化、装备制造、新信息技术等为第二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保险业、研发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软件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为第三产业。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现有的连云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52.7%集中在第三产业,45.6%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只有连职院和连工贸两家院校共三个涉农专业。显然,专业设置与连云港这样一个“农业大市”的身份并不相符,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与应用型技术人才缺乏;在现有的第二产业中,虽然园区内的各家职业院校在医药、材料、制造、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在现有教育结构中,没有任何一家高职院校设置能源和石化的相关专业,这与连云港市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能源、石化以及拟建设的能源、石化产业链是不相符的。

1.2课程结构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课程结构是专业结构的核心,课程结构的安排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提供的毕业生的知识构架和专业技能水平,而产业内的技能结构是构成产业特质的基础,因此,课程结构是否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也是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要求。目前,连云港市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尚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院校公共课占课时总数比例过高,变相压缩了专业课课时,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教师也很难在授课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进行学科内容的介绍;受到实训基地数量、实训条件和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实训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许多实训环节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学生无法从实训中切实获得能力的提高;受到课时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制约,很多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企业实践、进行企业顶岗实训,导致教师知识结构的扁平化,限制了课程和专业的多元化、互通化的发展。

2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经济反过来又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连云港地处江苏这一经济大省,是亚欧大陆区的东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海的交汇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更应该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2.1强化地方政府职能,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地方高职教育

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离不开“协调三角”这一模式,该模式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学术权威三种势力的联合影响。整合政府主导力量、学院服务能力、企业参与建设,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可通过宣传扩大影响和进行办学绩效评估,明确高职院校在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认可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中的推动作用;通过及时公布地方产业结构现状、地方性人才需求,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提出可参考的方向;通过现有劳动力状况和劳动力水平,制定合理的再培训计划,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技能培训上的优势,拓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渠道,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通过招商引资工作,纳教育招商于政府招商规划中,实现教育招商与产业招商对接,扩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范围、加大校企间在生产、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实现校企间资源共享与互补,真正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健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和激励制度、构建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地方性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2.2提升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配合度

企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引导者,企业需求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目光长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政府重点扶持行业要有一定的敏感度,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尽量多开与之相关的专业,这样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当前,连云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倾向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在专业设置上作出一定调整,如:适当增加农林专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数量的后备人力资源保障;重点扶持物流、制造、医药、石化、环保等方面的专业,为连云港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九大重点产业链的建设和“工业兴市”的目标提供支持;适当控制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文秘等纯文科类专业,对于这些对企业人才需求量少、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专业,可采用“双专业”培养、订单式培养和短期社会培训等途径加以替代,只有让企业深度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办学中去,教育资源才能得以充分利用,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2.3提升课程结构与产业技能的结合度

优化课程结构,是促使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通过提高专业课比重、加大专业课课时,可以增加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时间投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专业中来、在专业中实现发展;通过选修课制度,扩大学生在相关科学的认知领域、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可以实现学科与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校企、校校间合作,校办工厂的创建,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开发、校内投入等手段增加实训基地数量、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合适的实训场所;通过编写仿真实训教材,提供实训可参考的真实案例,丰富实训资源,完善实训条件;通过采用鼓励教师带薪顶岗、引入企业教师等手段,完善教师的再培训机制;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考核,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1.

[2]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江苏省人民政府,2010.6.[3]连云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连云港市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连云港市人民政府,2015.3.

[4]关于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建议.连云港市规划局,2015.3.

[5]袁旭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立体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6]陶书中等.论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7]宋修波.烟台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4.

作者:蒋新苏 岳洪杰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翻转课堂对高职教育的应用 下一篇: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