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刍议

时间:2022-10-11 06:01:45

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 公安职业教育是特殊的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型警察人才的重任,因此不仅要强化专业技能培养,而且要重视素质教育,而公共基础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课程,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注重和加强公安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对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实现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安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安职业教育思想转变过程中深化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公安院校 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推进素质教育,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公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预备警官的摇篮,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体现在它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训练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和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苦乐观、大局观,对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方院校大学生相比,公安院校大学生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因此,应根据公安院校学生的特点,深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探索、有益的尝试。

一、准确把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定位

目前公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具类课程,如数学、信息技术、外语、应用文写作等;德育类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人文类课程,如大学语文、美学等;职业素养类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等;身心健康类课程,如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几大类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形式,以满足学生学好专业课、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与潜能的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公安职业教育往往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关于公共基础课的定位问题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按照公安院校公共课程有用、够用、实用,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定位,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被打破,现在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将解构之后融入专业学习领域的各个学习情境之中。但目前对这种公共课程改革模式质疑的声音很多。因为公共基础课不仅仅具有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化功能。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工具价值,体育的现实和潜在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等,都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欣赏体悟,进而“由己及人”,扩大到对人、社会的更深层的理解与认识,而这正是当前公安院校教育所缺乏的。当前公安队伍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说明,公安干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律和政策知识的欠缺,他们缺乏的还有对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仁慈、公正等。要改变队伍素质低下的现状,就应该在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

二、精心选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切实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益,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作出科学的取舍。其中关键是要在引导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基础上,按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精心选择,精讲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从而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精髓。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归纳讲析屈原的高洁品行和上下求索精神,讲析杜甫关注社会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系列时,我们讲析陆游的忠愤,讲析文天祥和于谦的忠烈等;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修身精神”时,我们强调人文精神中的重视修身做人之道,强调“独善其身”这一传统美德对个体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公安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一方面性格外向,充满青春的活力,个人意志较顽强,注重义气,有集体观念等。另一方面,有时又显得自控力差,不拘小节,往往易于以兴趣为导向,兴趣广泛却不持久,敏捷但不深入,不少学生会凭对任课教师、使用教材的印象而改变学习兴趣。因此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更需要注重教材、篇章的选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篇章选择上应注重通俗性、人文性、教学性。如果公安教育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就很难培养出充满人文情怀的人民警察。因此,公安职业教育应加强、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业务水平,善于挖掘蕴涵在教学内容中的有效资源,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门类繁多,任课教师水平差异较大,加上课程服务于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需求千差万别,众口难调,使得公共基础课在纵向深入、横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难把握。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仅仅传递观点、手段和结论,将教材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应力图改变这种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力量,从而形成自觉、强烈的创新意向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我们必须清楚的事实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等教学方法,帮助他们自觉、主动地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力求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第一位,强化思维训练,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的话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当今的社会状态写成文章。比如围绕人这个中心,讨论古人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名言警句体现了人类崇高的人格和爱心。在现实生活中,人民警察头顶庄严的国徽,作为政府工作的门面,其道德素养、精神风貌往往成为人们洞察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难以想象一个没有“仁爱”之心,不会“做人”的警察,能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而自身未有高薪待遇的条件下,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谋私利。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要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必要时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显然就更不可能。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升和内化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尝试教学手段改革

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结合有助于信息的摄入和吸收。为改变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落后教学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如结合教学内容可放映电影、宣传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还可举办朗诵会、作品展览等,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以利于欣赏水平、表达能力的提高。另外,投影仪及幻灯的使用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一种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它不仅能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集合为一体,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促其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人文素质是多种途径教育的合金,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情感、价值、命运,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关注,它与人的生命、生命意义等问题紧密相联”[2]。人民警察的职业充满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民警察用其对法律尊严的维护,用对生命的敬畏演绎着人文素质的最高境界。公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警务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使未来警官具有适应公安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文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体能素质。随着时代的前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在发生变化,关于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研究与探讨,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尽管公共基础课程在公安职业教育中备受冷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公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涉及公共基础课程领域。伴随着革新传统模式,探索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新体系的课程教改实践,有些公安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方面作了大胆的实践与尝试,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且有成效的课程改革经验与做法,这些做法对探索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和路径,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杨淑慧.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J].教书育人,2006,(1).

上一篇:日语中的委婉语 下一篇:高校教学研究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