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时间:2022-10-11 04:38:44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课程资源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已经从单纯的概念问题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试从教材、教学过程、实践活动及师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高中语文充满了无穷的人文魅力,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作品,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而高中语文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等特点也使得其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借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索。

一、用好课本,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1.挖掘教材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也是教师训练学生的凭借。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其中蕴含着奇妙的构思、优美的语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写作素材等课程资源。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有意识地选择应用其中的有效资源,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才能完成语文课程所承担的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任务。

2.填补教材

老子在“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中告诉我们无形的东西才具有最大的作用,正因为“无”的存在,“有”的作用才得以发挥。语文教材也常常在这样的“留白”之处,蕴含着丰富的“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想象、反思等方式,把作者于有意无意间忽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3.拓展教材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将教材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生活和情感意识等建立联系,去丰富和拓展语文课程的外延。如学习《篱笆那边》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篱笆”所代表的现实意义,或“篱笆”在你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课程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即时出现的问题或情景为契机,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使教学获得成功。只有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进行智慧的捕捉、提炼、整合,使教师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高度融合,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如,有位老师精心准备好《生命,生命》一课,当她心情愉悦地走进教室时,老远就听见教室大吵大闹,她很生气,准备进教室大发雷霆。跨进教室门的那一瞬间,她灵感突现,微笑着看着这群闹翻了天的学生。待他们安静后,她轻轻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过程,然后说,我很高兴发现四十多颗鲜活跳动的心,这正是生命的体现。这节课,就在老师轻轻的点拔下由此展开,使学生深刻感悟到生命的力量。

三、通过实践活动整合教育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有多绚烂。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可供研究、实践的资源,语文的教育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听、说、读、写,来自于生活的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慧火花,语文教师可以对这些加以整合利用,创设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如,观赏、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和民情风俗、说(写)见闻和感受;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展示、观摩自己的手工和图画作品,介绍作品和制作心得,开展读书沙龙、电影电视欣赏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活动,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成立班级文学社、办手抄报、演课本剧、把学生的作文张贴在班级文化墙进行展评,精选内容,修改编辑,设计封面,加入前言、尾声、后记,将习作整理成册等,都能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发挥师生自身的资源优势

“无限资源在师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生命品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内生性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它们,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发生在生活近区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所具有的向师性,使得他们天然地对在他们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和态度,教师字正腔圆的诵读、标准流畅的表达、巧妙艺术的板书、三言两语地解读复杂问题、授课时强烈的感彩和逻辑力量,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使其专注于学习。教师所具有的生命品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更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学生以不同方式从广阔的生活中获取的社会生活信息是丰富多样的,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和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和智能倾向千差万别,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对语文学习的探索成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如果能将这些因素加以巧妙利用,使教师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相融合,一定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灵动而高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的研... 下一篇:如何读懂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