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活动单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1 04:08:13

数学课活动单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活动单是呈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它既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活动的依托,也是教师导学的主要手段。活动单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随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活动单的设计暴露出学习目标知识化、活动内容课本化、问题设计笼统化、活动流程机械化等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加以研究。

一、避免学习目标知识化,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儿童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但绝不是唯一目标。在活动单设计中,强调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成度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少教师设计活动单时将以往教学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一律删除,认为这些目标是虚无的、无从落实的,况且学生也不能理解,所以活动单中的学习目标往往只剩下知识目标,这一目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就蜕变为只剩下知识学习了。这暴露出教师设计观念上的知识本位和教师中心的倾向,使活动单在某种程度上沦为教师传授甚至灌输知识的助手。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一位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为: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诚然,知识目标的描述是比较准确也是切实可行的。但如果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这一内容,我们将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所能承载的远非上述知识目标。通过不完全归纳进行合情推理探索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些都应当纳入一个教师的视野。作为呈现给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不妨这样描述:经历自主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在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这样的描述不仅学生能够理解,而且能够指引学生的探索,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当然,我们应当设计相应的探索活动以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像一些活动单中所写的“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这种为尽快实现知识目标而设计的指令性的“假探索”。

活动单是以追求学生学习的主体化、活动化、交往化,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而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恰恰是实现这一主旨的指南针。只有实现有机整合的三维目标才是真正基于学生的,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才能唤起学生作为天生的“探索者”与“发现者”的学习热情,也才能使其真正投入到愿意付出智力和汗水的多种学习活动中去并且乐此不疲。

二、防止活动内容课本化,引领动态生成的思维历程

教科书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经过长期研究精心编排的,但由于纸质媒介和篇幅的限制,往往是静态的和浓缩的。而“活动单导学”一般也以静态的文本呈现活动单,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将精品教材中内容直接搬到活动单上,以致活动单成了教科书内容的“黑白版”。教材所承载的编者思想和意图未经教师的智慧“解压”和动态呈现也就难以成为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苏教版),教科书在“试一试”中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计算■+■+■+■。一位教师在设计的“活动三:初步应用,体验转化策略”中设计了如下内容:1.完成下面的计算。(如上题,旨在让学生先通分再计算)2. 结合右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来计算?(如图)教师想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转化策略的价值,但实践中,一方面学生并没有领会给出图形的意图,不少学生发现不了可以转化成1-■;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了这题怎么做,也只是就题论题,没有真正体会到数形结合和换个角度思考的转化策略价值。究其原因,教师仍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特别是完整的图形)以两个步骤呈现于活动单上,没有能从深化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和发展转化意识的角度动态呈现,无法激活学生的潜在智慧。值得思考的是,学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主实现由“数”向“形”的转化,从而为顺利解决问题提供可能。回顾学生学习分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历程,不难发现学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借助图形实现对分数及其运算意义的建构。因此,只要激活学生对分数的图形表征,实现由数到形的转化并非难事。我们对上述活动内容进行了如下改造:1.观察并思考算式中的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2.用通分的方法试着做一做。3.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试着做一做。(提示:过去研究分数时,经常用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表示分数,不妨用下面的正方形表示单位“1”,先依次在图上用阴影把各个分数表示出来,再想一想。)4.省略

上一篇:基于儿童:小学阅读教学的出发点 下一篇:重组教材是课堂灵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