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视野下的城镇化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11 03:26:58

群众路线视野下的城镇化路径选择

摘 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担心的是脱离土地后的从业问题,而城镇化自身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新兴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群众路线视野下的城镇化需要将群众之思与城镇形成的自然规律相结合,以拓展和增强就业容纳能力为抓手、以引导产业聚集为动力,以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为后盾进行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和布局规划。

关键词:群众路线;城镇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群众路线是我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传家宝,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是其基本工作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其基本工作方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其现实工作要求。在当前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的新型城镇化,用群众路线的视野来思考其道路与路径选择,既对群众路线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又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提供启发,成为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法宝。

一、城镇化中的群众之思

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目前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城镇化的一些看法与说法。“实施城镇化让你住上了小区,住的虽然好了,但没了地种,你吃啥喝啥?”“说得是你可以把自己的土地租赁给承包商,人家再给你土地出让的租金,但那一点租金够你一家子人吃喝吗?”“还说你可以到承包商的农田里打工赚工资,租金与工资拿双份钱,但你想承包给人家后,人家承包商大规模种植必然是进行机械化生产,还需要几个人去给人家种地啊?”……同时,目前已率先进入城镇和在城市中打工的所谓“农民工”大多抱的想法则是:“我一旦在城市中打工混不下去了,我还可以回去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还是有活路的,还不至于饿死”,“到我年老在城里干不动了,没人用我的时候我还可以回去种我的地,养活我自己”。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当前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土地征收补偿时,常常由于一些农民群众嫌政府的补偿金不能满足自己的补偿要求而发生冲突,或四处上访,或暴力抗拆,这一现象背后看似某些农民贪得无厌,而静下心来换位从群众的视野来想一想,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农民群众对害怕脱离土地,失去生计来源而做出的应激反应。现在他们想的是能多要一点就多要一点,为自己未来一旦脱离土地这一从业基础做出充分的生计打算。因为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广大农民曾因没有自己的土地而受地主的盘剥与压榨,命运悲苦,这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与心理阴影。对他们来说,土地是其从业之基,就业之本,生计之源。所以,在城镇化中他们想的最多的就是脱离了土地之后自己怎么办,做什么,吃什么,怎么活。虽然当前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形成了所谓的农民工群体,有些地方农村的一部分土地也因此出现了荒芜,但由于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农民的心中土地对他们的从业与生计意义一点也没有缩减。更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或者其他原因仍然留在农村,形成所谓的“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一部分人还在用自己的力量在土地上耕耘,养活着自己,土地仍然是他们的生命之根,他们对土地仍有着深深的眷恋与依赖。综上可见,在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之思、之行表面上看是对脱离土地的担忧,实际上是对自己生计之源、从业之本的担忧,是对自己就业的担忧。在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从群众路线的视野来思考城镇化,要减少其阻力,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在非农民转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就是要努力提高城镇化中新型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

二、群众之思与城市形成规律的切合

从历史上来看,城市的自然形成过程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靠刀耕火种的生产和相对过于分散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过于依赖而城市并没形成。从奴隶社会开始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才有一部分人(一般是统治者)转换从业方式,组建城邦,将之作为政治中心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和防御外敌的入侵。近现代,从各国城市的大规模形成来看,也是先有工业化带来工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带来企业群的聚集,进而就业容纳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进而各类人员汇集,然后才逐步形成了城市。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以产业发展和企业的聚集为支撑。再看近现代城镇化发展中成功与失败的正反面的例子,以英美等城镇化较早、效果较好的国家来看,无不是先有工业化、商业化形成区域中心的就业容纳能力增强才进一步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巴西、阿根廷等国由于在城镇化过程中没能较好地扩大与增强新兴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伪城镇”和“空城”,贫民窟成为了这些国家城镇化给他们带来的沉重的社会问题与包袱。从以上对城市形成的历史回顾与分析以及近现代城镇化正反面的例子验证来看,城镇化的自然规律性卓然可见: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就业容纳能力增强——各类人员汇集——住房等各方面得到保障——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如此,城镇形成亦如此,而这也应该是当前城镇化要遵循的必然规律。其中,就业容纳能力是城镇化成败的关键,是推动城镇化顺利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一环。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化的形成规律与当前城镇化中的群众之思无疑有着极大的切合之处。可以说,没有就业容纳能力的城镇化,不仅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与抵制,也必然是“伪城镇化”,建设的城镇也必然是“空城”,带来的也将是“贫民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包袱。

三、群众路线视野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从当前城镇化过程中群众之思,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之思和城镇形成的一般过程与自然规律来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核心与关键问题应该是农民在非农业化转变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增强城镇化过程中新兴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为此在城镇化过程中:

第一,路径选择方面,应按以扩大和增强就业容纳能力为抓手,以引导产业(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聚集为动力,以住房与社会医疗改善等为后续保障的有先有后的顺序逐步实施城镇化。具体来说,就是首先通过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引导各类产业与企业向一定的中心聚集,从而在该中心区域形成一定的就业容纳能力,进而吸引农民转移就业,紧接着在该中心区域再为其在住房与医疗等方面提供保障,形成新兴城镇。而就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来看,我们也可以考虑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生产链条、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等来做好农业新篇章,促进和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聚集,因地制宜、“以农促农”就地解决城镇化中的就业容纳能力,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尤其是在西部工业欠发达地区,这一路径更具有实践意义。

第二,布局选择方面,应以产业聚集地为基础、就业容纳地为中心、方便群众工作生活为宗旨进行城镇化合理布局与选择,减少城镇化布局选择方面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当前,在我国某些地区仍存在有政府为利益驱动而盲目、随意进行城镇化布局选择、盲目拆迁农房建小区等情况。而根据群众路线视野下的城镇化路径与布局选择,城镇的布局选择就应该以就业容纳、产业聚集、方便群众等为影响因素充分权衡考虑之后再进行地域的选择。

综上,群众路线视野下的城镇化过程中应将扩大与增强就业容纳能力作为抓手,将其摆在城镇化过程的关键与核心位置进行解决,理顺产业发展与聚集、住房建设与社会保障等问题之间的轻重缓急关系与先后顺序、按照因果联系逐个推进城镇化,避免当前某些地区夹杂着利益驱使的单一扩充住房建设的城镇化误区。这样既符合群众的需要,也符合城镇形成的自然规律,既可以减少当前城镇化过程中群众不满与上访抵制等阻力、也可避免城镇化中出现“伪城镇”、“空城”、“贫民窟”等社会问题与包袱。进而使我国的城镇化走出一条单一靠政府补偿“外来输血型”转为群众充分就业“内部造血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M].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8.

[2] 宋俊岭.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本文审稿 武育香)

上一篇:“土豪金”的价值 下一篇:产业工人二次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