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重生 19期

时间:2022-10-01 10:04:04

重生,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5年前,平武锰业集团正在正常生产。刹那间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卷起的巨大尘烟笼罩了整个厂区,不一会,办公楼、宿舍楼轰然倒塌,4个分厂的厂房、生产线完全被摧毁,几分钟后,一片废墟,只有操场边的旗杆,还能让人勉强辨认出方位。

“除了集团公司的名称尚在,连一张纸都没有剩下。”平武锰业集团总经理严在国这样形容企业遭受的损失。

平武锰业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平武锰粉厂,这个企业用110万元贷款起家,依托当地的锰矿资源,在平武县抓“石头(矿业)、水头(水电)、山头(经济林)”的发展过程中,迅速成长为矿业的龙头企业,成为平武少有的亿元企业,利税第一大户。

5年后,废墟上新的产业正在重建。严在国把原来分散在4个地方的公司集中到平武县南坝工业集中区,还与四川省会理铅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扩大了产业规模,淘汰了落后的工艺设备。

事实上,重构的产业当然不止平武县的冶金行业。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绵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刘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灾后重建给绵阳工业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调整升级机遇,绵阳市提速了先进生产工艺淘汰落后工艺的进程,进一步优化了集中集聚布局发展,产业园区已成为绵阳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5年的时间,绵阳市工业经济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攀长钢效应

江油市三合镇的新发村,宝成铁路复线的列车川流不息。在宝成线东北方向不远处是攀长钢的一厂区,其灾后重建项目就在这里,把以前所有分散的厂区都集中在了一起。

攀长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攀长钢)过去是国家布局的三线特殊钢企业,这个1965年建成的企业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特钢生产基地,贡献了江油市GDP和财政收入的1/4。不过,这些年以来,攀长钢的厂区分散在4处,工艺设备落后,电炉、转炉、炼钢炉等生产设备甚至列入淘汰范畴,多项经济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先进特殊钢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5·12”地震为攀长钢重生提供了一个契机。地震后,地质专家对攀长钢的4个生产厂区进行了踏勘,认为攀长钢含增、武都生产厂区存在严重地质隐患。集中建设将有利于攀长钢规避地震风险,于是攀长钢把4个厂区集中到江油市区近郊进行统一建设。在集中建设过程中攀长钢优化生产流程,这对攀长钢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

事实上,这不只是攀长钢的重生,更是绵阳冶炼行业的新生。绵阳市的冶炼产业主要集中在江油,过去攀长钢的周围出现了很多中小企业,但是由于攀长钢不景气,中小企业发展也举步维艰,现在攀长钢转型升级之后,中小企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刘伟对记者介绍,2009年底,冶金机械产业已发展成为绵阳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这正是灾后重建给绵阳市产业布局优化整合带来的契机,长期以来的分散式生产模式得到改观。与此同时,绵阳市顺利将电子信息、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新能源和化工环保确立为绵阳市“2+4”特色优势产业,并按照“一核四带”(即:以科技城为核心,绵江平、绵安北、绵三绵盐、绵梓四大产业带)加以布局和培育,突出一带一产业发展,主导产业集聚式加快发展。

灾后重建给绵阳工业的产业结构带来了调整升级的机遇,他们同时运用先进生产工艺提速了淘汰落后进程。比较典型的是水泥行业,地震前绵阳市有24户企业合计年产700多万吨的落后产能,通过灾后重建,绵阳市已基本上将其全部用现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进行了替代置换。“过去一个小水泥厂400来人,现在20多个水泥厂变成6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线需要200多人就行了。”

当然,这种改观并不仅仅是水泥行业。小煤矿、小铝合金、小纸厂等行业都大同小异。绵阳市经信委产业发展科科长吴立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统产业存在需要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现状,绵阳市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而言改造效果都相当可观。

平武锰业集团是绵阳市平武县最大的民营企业,主要以锰矿采掘、锰系列产品的生产为主。“5·12”地震前,平武锰业集团占当地工农业总产值95%以上,但是相较而言,平武锰业集团的规模仍然比较小,工艺也很落后。灾后重建中,平武锰业集团与四川省会理铅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扩大了规模,淘汰了落后的工艺设备。

事实上,吴立告诉记者:“对电解锰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有几个标准,第一是规模,第二是单机功率要求。这个企业在重建后,生产规划、技术设备都完全符合国家要求,而且他们现在推行适度原则,对于保护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也相当有利。”

“两九”合作

2010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同样摆在了绵阳市经信委面前。《绵阳市工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出台,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发展新重点。

事实上,早在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绵阳市已经有了发展新兴产业的技术,灾后重建更为绵阳市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称九院)在民用非动力核技术方面的尝试就是很好的例证。

2009年,九院与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九州)合作成立了四川九九瑞迪数字成像有限公司,在医疗CT、工业CT等方面进行合作。在以骨干企业作为绵阳军民融合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开创了一个成功模式。

地震之前,九院的非动力核技术还只停留在实验室,没有转移出来面向市场;灾后重建中,绵阳市经信委建议九院应该把技术转型出来,跟地方的大型国企合作。于是才有了九院和九州的牵手。“

虽然这个产业在2011年只有2000多亿元规模,GDP占比很小,但是相关专家认为,掌握了这个技术就能获得国际上的话语权。”九州新兴产业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徐利安如是说。

“两九”合作的这一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九研究所与绵阳高新区管委会正式签订投资协议,在高新区投资建设科研与生产基地。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磁性材料、磁性元器件研发及孵化中心、生产基地,以及磁性材料配套产业园。

刘伟介绍,绵阳将结合“大院大所大企”的科技优势,除了重点发展非动力核技术产业之外,还将发展广电网、互联网、通讯网三网融合和物联网产业。“从产业现状来看,我们要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我们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发展产业,推进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资源转化,推进科技城建设。”

飞来的凤凰

绵阳工业经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外援的支持。吸引大型央企和外资企业入驻投资就是他们的另一个措施。

2010年,中航工业绵阳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被命名为绵阳“航空城”,占地约2500亩,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全建成。

绵阳“航空城”将满足未来我国航空动力发展,特别是大飞机动力的发展需求,形成我国最大的航空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中航工业还把发动机生产板块迁到这个城区,并把它嵌入了基地内部。

央企的入驻当然不仅于此,刘伟告诉记者:“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不只是在绵阳布置了产品销售渠道,并且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地方企业联合,进行了更多层面的合作。”

汽车产业是刘伟不得不提的一个行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绵阳市已经有了发动机产业,之后在此基础上,绵阳市进行了产品更新,把过去的发动机全部进行了升级,现在绵阳产的发动机已经达到欧洲排放标准。

有了这个基础,在刘伟看来,绵阳市发展汽车产业有了底气。其实早在2006年,绵阳市就提出了发展整车的计划,那年,朝阳机器厂被新华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之后又和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绵阳华瑞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开始生产整车。“去年,华瑞汽车年销售达8万多辆。”

而几个月前,德国宝马集团授权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生产N20发动机项目的消息更是令刘伟兴奋不已。这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企业第一次与国际业内顶尖公司深层次合作,在刘伟看来,这对产品档次提升有很多作用,将强力助推新晨动力奋力打造“中国第一自主品牌发动机”这一目标的实现。

不仅如此,在国家大型央企、产业集团的进驻之外。

为帮助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国家给与了很大的支持。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其中,在绵阳境内,由山东、辽宁、河南、河北四省分别对口援建北川、安县、江油、平武。

当灾后恢复重建步入了后援建时代,绵阳市和对口援建省探索了一种新模式,将对口援建从输血转向造血,从对口援建转向对口合作。

如今,对口合作也有了满意的成绩。北川——山东工业园是绵阳震后引进企业数最多的一个园区,形成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制造、食品药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发展重点。

平武县南坝镇工业集中区,在震后几乎成为一片荒滩。现在这片曾被泥石流推高3米多的河滩上,宏建木业和锰业集团早已伫立在此。

上一篇:智能玻璃 19期 下一篇:上海光伏高附加值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