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11 02:22:37

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做起,让学生从小树立环境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本文通过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采用多媒体手段和组织实践活动四方面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58-1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而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作了以下尝试。

一、挖掘教材内容,实施环境教育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河流、湖泊、森林、气候、沙漠、矿产、人口等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进行环境教育的丰富内容。在教学时要始终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例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介绍,党和国家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二、联系学生实际,实施环境教育

进行环境教育,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把教材内容和当前国内外以及当地周围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联系起来。在讲述土地荒漠化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内蒙古大草原正在遭受着人为的劫难:内蒙古8800万公顷草原已有3900万公顷沙化退化,并且沙化面积正以每年8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迄今,400万公顷已完全荒漠化。

在谈到环境污染这个问题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典型案例。例如,18世纪末英国产业革命后,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使1873、1880、1892年曾在伦敦发生3次由于燃煤造成的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燃煤产生的大气烟尘及二氧化硫,死亡约2800余人;1905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又发生过一次烟雾事件,死亡1063人。这种情况屡有出现。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而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实施环境教育

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

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例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观看了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实践活动,实施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

我们可以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气象日、水日等这些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纪念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组织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或绘制漫画、拍摄身边环境的有关照片等,在课上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生命之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绿色家园”等,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评比,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环境行为的自觉性。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远足郊外、山地植树造林,清除街道、绿化区的垃圾,参加和帮助清洁工进行环卫打扫。所以,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效果。

上一篇:浅析提升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效果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初中生音乐积累意识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