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选择教学主题

时间:2022-10-11 12:34:14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选择教学主题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主题;内容分析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为中小W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课程建设作为《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担负着提升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重视,并培养出了一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细目把握不清,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选择过于宏大的主题――情绪,但对具体是讲情绪觉察、情绪表达还是情绪管理,却茫然不知,因为他从来没想到过情绪课的分类;还有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课教学主题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了偏差,如小学、初中、高中在情绪主题上选择一样的教学内容,都讲认识喜怒哀乐,学会调节情绪,没有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及需要,比如在高中讲“如何提高注意力”,就完全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教师之所以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是对于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缺乏了解,关注学生不足;二是对《纲要》中各学段的主要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

《纲要》只规定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职业规划六大专题,但对于专题内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将这些内容具体规划到年级、规划到学期,更没有像学科教科书那样,给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上课内容。

因此,为进一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框架,本文拟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以及手中可利用的图书资源,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分析

我们首先将《纲要》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专题分类,并对每一专题的课题数目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专题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生活和社会适应由于只涉及初一升学、升入初三两个关键节点,教学资源较少;职业规划专题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个新专题,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细目分析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专题主要内容之后,为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细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细目。

(一)自我认识(含生命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时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有效整合。因此,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成了青少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悦纳自己就构成了自我认识专题的重点内容。此外,树立自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素养。细目见表2。

(二)学会学习

学习是初中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初中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帮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制定适合的目标,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时间管理,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源泉。考试作为诊断初中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认真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学会正确对待考试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纲要》细目见表1。

(三)人际交往

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中,同伴对其的影响较大,同伴关系处理得好,会给其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解决人际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对异性越来越好奇,渴望学会与异往的正确方式,因此,异往课题的比重也较高;初中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公平对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初中生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想要独立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积极沟通,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见表4。

(四)情绪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称作“暴风骤雨”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情绪起伏较大,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同时,调控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又被称为“高马力,低控制”。因此,培养与训练初中生敏锐地觉察情绪,面对愤怒、压力情景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进而调控情绪、管理情绪就非常重要;善于引导初中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幸福因子、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元素,使初中生感受到幸福,积极生活。见表5。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

升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因此帮助其尽快地融入初中生活,意义重大;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会理性消费,让网络服务自己也是初中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实践。见表6。

(六)职业规划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立初期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对初中生走好每一步意义重大。见表7。

三、教育教学建议

一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做到“文要对题”,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选择适合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要选择好课题,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课才能真正地“走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徒有热闹的活动,学生却没有收获。这一点做好了,也就避免了小学、初中、高中讲的内容都一样的尴尬。要做好这一点,心理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多多交流,毕竟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容易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情绪状态,这样就能够尽快获得第一手信息,提高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心理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纲要》及《纲要》解读的学习与研究。只有把握对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确方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政策依据也是出自《纲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激发我们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一节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积累,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把握才能越来越准确。通过实践探索,下一步,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化到年级授课主题,这样,教学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中分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4]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5]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6]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九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教研室,诸城,262200)

上一篇:基于思维品质视角的中新两国教科书“二次函数... 下一篇:“失去感觉”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