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新课程学法指导中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时间:2022-10-10 11:32:54

浅谈语文新课程学法指导中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摘要:初中教育处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时间,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培养和社会性实践与探索的初识,通过多学科的全面开发与教育影响,使学生初步具有健康的心理。其中,语文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尤其是认知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能充分利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文学熏陶的积极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国语言文化的热情和主动性。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34-01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家庭伦理道德正常。作为教育的任何形式,首要目标就是关注人的健康发展,而健康发展的关键旨在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即“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这是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诠释。主要包括认知无障碍,情绪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优良,人格发展完善等。

其中,认知心理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其它几方面则被认为非智力因素。它具体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它们虽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制约作用。因此,这两方面的心理因素都是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有学者认为心理素质观念,包括智力开发,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目前,学校教育全面推行的新课程理念,把教育目标界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些都是合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是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贯穿体现。

语文新课程的课堂教育在落实学法教育的环节上,除了语言文学特有的认知规律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其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学习评价的两大基本原则。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点的教学,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深刻掌握知识点的内涵,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师应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中生动的典型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结合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例子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真正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是美国教育的灵魂),如学习了《黄河颂》后,展开“拯救黄河母亲”的诗歌朗诵会和环保调查,学了《伟大细胞》,就贾里男生和对班里同学的评价进行重新反思,学了《木兰辞》,进行对木兰这一文学形象和资源价值的讨论。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读背能力,一方面根据学生观察、研究、想象能力的发展,利用文学作品,影视文学的传媒作用,通过作文训练进行观察与想象探究思辨的心理素质培养,使学生拥有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基本的学习心理素质,为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观察力、想象力

观察是自然科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也是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的基础心理素质,是学生认识事物、了解生活、体验人生的开始。人类早期科学发现与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纸、火药的发明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语文学科每周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和季节的变化,学校的周历活动安排情况,指导学生写出观察周记、日记,实行周评比、月小结,学期中、末进行奖励、张贴、广播,或发表、编辑成册,以激发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知识,从写作中获取新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应注意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人生的价值观,通过对人、事、物的观察联想,比拟,美化等认知过程,依据作文要求创造性的完成,使作文成为张扬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诵读、想象

诵读,是一种有声阅读活动,对一些优秀的精品文章,如散文、诗歌。一些文言文的预习、背诵,从预设自读到课堂感知阶段的听读,从理解记忆到熟读成诵,从巩固默写到随意提取应用,不断重复诵读,再加上录音,多媒体声像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形象清晰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驱动记忆中枢,把语言信息规范化储存,并活化成形象,这个过程和方法诱导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如认读字、词、点读功夫和层次感等。又包含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人文价值的情感熏陶,所以,语文课堂诵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语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智力形成和情感教育、人格塑造是其它任何阅读方式所不能够取代的。

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广泛的感知事物,扩展阅读,对想象力有积极作用。每当诵读辅导时,人机配合,伴随着学生愉悦的情绪,教师适时的给以声律气韵,感情基调的轻重缓急的指导,想象空间的渲染、创造,将探究思维融入集体诵读的情境和氛围中,这对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想象思维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契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书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幸福。这就是魏魏、于漪在文章中写到的,几十年后自己仍清晰地记得老师教读自己读诗文的那种美感境界。

三、赏析品味、情趣熏陶

语文新课程重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重过程与方法的体验,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升,这些目标要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一得到落实。只有在互动中学生能实现从字、词、句、段、标点的感知把握到对词法、句法、文法传情达意的作用的赏析品味,这样的学习评价,才是提高语文素质所期待的。

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每学一篇例文,在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字、词、句、段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和对新问题的质疑,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会品味赏析,小到字并词的恰当运用和表达作用,修辞句、中心词句的表达作用,大到文段、章法的理解赏析,关键的起决定作用的心理素质是联想和想象,学生智力开发的契机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尽在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如对朱自清的《春》的赏析品味,教师一般都会采用参考提供的赏析思路,文章的结构脉络是盼春——绘春——赞春,其中绘春的五幅图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如果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想象。允许学生有更独特具体的理解品味,针对文章的结尾的三个比喻排比句,“春天是……”来提问,那么,在互动学习中会出现另一番审美境界。在学生的眼里,“春草图”赞美了春天是绿色的,让人联想到小草的精神,“天涯何处无芳草”,“维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所以,作者专写春草的嫩、绿、多、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为了赞美它是报春的使者;在学生的眼里,春花图,描绘了“春天是五彩缤纷的”,花儿争春,蜂蝶闹春,作者除了写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繁闹景象外,联想到了春花秋实,赞美有播种就会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理趣。

课堂互动,关键是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体验,在合作讨论中,学生们说出春天是香的、甜的、苗条的、新的、美的、朝气蓬勃的,并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每幅图,从不同的选景,展示了变化发展中的春天。文章巧妙的构思,如同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方式,为读者显示了成长的春天的魅力。这样的创新思维,贴近学生生活的想象力,是教师一言堂的讲授所无法赢得的。

总之,语文课堂学法指导,应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观察、诵读、想象、写作的兴趣,以达到开发智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情境设置导入新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包头师院学生择业心理个案指导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