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设置导入新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2 04:05:56

浅谈情境设置导入新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导课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优秀的导课应该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引起注意、明确意向、激发动机和激活有关的旧知识。本文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如何将这四个基本要素运用于物理教学的导课设计中做了初步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设置;导课;激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29-01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其中新课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一环。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无疑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入得当,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设计良好的新课导入也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凤头”,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导入新课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

下面结合笔者在物理教学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谈谈物理教学中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以求共勉。

一、实验导课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造成学生认知冲突的情景,构成悬念,对某一问题想急于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却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讲授新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物理课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如《大气压强》教学时,先让学生思考:硬纸片盖住的满杯水倒过来后会怎样?然后演示该实验,当时好多学生还提醒老师小心弄湿衣服。至此引入新课,学生就会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学生就会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在此基础上讲解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学生也就会感觉到真实、可信。

二、故事导课法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青少年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上课开始,可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传说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还可以造成悬念,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从而达到新课导入的目的。这样导入新课,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的浓厚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足见故事导入的长处和优点。如在学习《电生磁》一节之前,先介绍电流的磁效应发现史: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体中通过电流时,它旁边的磁针发生了偏转。这个现象引起了奥斯特的极大兴趣,他又继续做了许多实验,终于证实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那么,电和磁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问题,于是引入新课。

三、问题导课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只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人新课。如在学习《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量,大家想一想,电压与电流有怎样的联系?(学生思考后回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电阻呢?(学生回答:电阻阻碍电流的大小)。进一步提问: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增大了,通过它的电流会怎么样?(学生:会增大)。那么导体的电阻增加了呢?(学生:会减小)

追问: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为原来的2倍、3倍等,那么通过它的电流会怎样变化呢?也就是说导体中的电流到底跟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怎样的量的关系呢?由此进而转入新课。

四、复习导课法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物理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平面镜成像》一节时,由复习光的反射知识导入新课,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的原因作铺垫。

五、引述导课法

引用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诗词、迷语、谚语等,可以起到点明主题,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

(一)引用古诗、成语、农谚

不少古诗中含有物理知识。在学习《声音的特陛》时,引入唐朝诗人李益的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性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性是什么?声音又有哪些基本特性呢?从而导入新课。又如学习《运动的描述》时,可引用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导入新课。学生就能更好的领会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进而正确选择参照物。类似地,通过“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导入“光的色散”,通过成语“立竿见影、一手遮天”导入“光的传播”,通过农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入“熔化与凝固”,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迷语导入

用迷语导入新课也别有风味,例如,可通过“闪闪一银河,风吹不起波,遇热河水涨,遇冷河水落。(猜一物理实验仪器)”导入“温度计”的教学,通过迷语“势均力敌(打一物理名词)”导入“二力平衡”。类似地,“回光反照(打一物理现象)可导入“光的反射”,“万变不离其宗(打一物理现象)”导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等,都能自然、巧妙的导入新课,并为教学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在新课程的导入时,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在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事物、现象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时应改变过去以课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供有探究价值的现象、实验及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科学探究中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提高能力,培养素质,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浅谈职业教育改革 下一篇:浅谈语文新课程学法指导中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