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文化制约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时间:2022-10-10 11:31:48

浅谈社会文化制约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晚清时期《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翻译为例,对福尔摩斯在晚清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分别从社会文化因素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以说明社会文化制约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文化制约,翻译策略,福尔摩斯

一、福尔摩斯在晚清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

晚清时期,中国时局动荡不安,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为了满足当时中国社会对变革的需求,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以寻求自我发展成为一股社会热潮, 翻译也就成了必要的途径。19世纪中叶,翻译主要集中在科学、法律、历史、经济等方面;到了19世纪末页,文人志士提出救国必先强民的看法,要教育群众,实行根本的改革。小说的普及性使之被选作变革工具,通过翻译小说来作为启发民众的工具。

“如果说当时翻译小说有千种,翻译侦探要占五百部上。”(阿英,1996:217)孔慧怡称:“此20年中翻译的各类小说,又以侦探小说数量最多,……在云云翻译与创作的侦探小说中,最著名而又最具影响力的是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 1895-1930)的作品”(孔慧怡,1999:22-23)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展现了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各种人物,因此也就成为了人们了解西方社会的一条捷径。此外,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涉及到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科学的推理和缜密的分析以及为工作孜孜不倦、为正义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是当时中国社会改良政治家认为值得借鉴而大加赞扬和提倡的。

二、文化制约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勒菲弗尔曾指出:“译作本身的质量对译作读者的影响不及主流目标文化的威望和权威对其影响大。”(Bassnett & Lefevere, 2002: 41-56)。某种程度上来讲,通过将读者注意力从译作对原文的忠实度转移到译作接受语境的能动性,而使侦探小说的翻译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也可以归功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很多翻译策略,如改译、增译等都是受到文化制约影响的。

1. 译者对福尔摩斯使用情节的改译

清末鸦片遗害被认为是中国萎靡不振,贫穷积弱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对吸食注射是深恶痛绝的,而吸食鸦片的人也往往以健康不佳或需要提神为借口,为自己辩护。以下笔者就针对原文里关于的情节,将原文与1916年中华版《福尔摩斯全集》的译一下对比:

原文:

“Which is it to-day,” I asked, “morphine or cocaine?”

He raised his eyes languidly from the old black-letter volume which he had opened.

“It is cocaine,” he said, “a seven-per-cent solution. Would you care to try it?”

“No, indeed,” I answered brusquely. “My constitution has not got over the Afghan campaign yet. I cannot afford to throw any extra strain upon it.”

He smiled at my vehemence. “Perhaps you are right, Watson,” he said.

“I suppose that its influence is physically a bad one. I find it, however, so transcendently stimulating and clarifying to the mind that its secondary action is a matter of small moment.”

-- The Sign of Four (Arthur Conan Doyle,1981:89-90)

译文:

卒而问曰:“君所注者,马非耶,亦哥加因耶。”此时福方首旧书一卷,且读且语余曰:“哥加因耳。此为余百分之七十之溶液。君盍试之。”余曰:“否,此恶可试者。余体尚健,用之不当,适足自害。”福曰:“君言亦良信,固知药性过尅用之滋病,但以体既羸瘦,非此殆不能振刷神绪,用之既久,遂忘其害,正如饮鸩自甘耳。”

——佛国宝(刘半农:《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第2册,1916,P2)

原文中福尔摩斯戏语华生也该试点吗啡,华生则回答自己尚未完全康复,受不了刺激,而福尔摩斯则赞同华生的说法,称吗啡对身体有害,只是他本人需要靠吗啡刺激清醒大脑。译文在翻译时则成了福尔摩斯劝华生试用吗啡,华生断然拒绝,说自己身体健康,无需使用吗啡,而福尔摩斯则说自己正是由于健康状况不好,必须要用吗啡来“振刷神绪”,故注射吗啡是“饮鸩止渴”之举。如果照原文直译,就等于是在向读者宣扬吸毒行为,福尔摩斯作为正义的化身,竟然去注射,这严重损害了清末读者对英雄人物的印象。所以对此一小节,译者独辟蹊径,采用了改译的手法,使福尔摩斯吸毒的问题纳入了清末中国的社会常规。最终使读者在读译本的时候,不会产生突兀、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感情。

2. 译者对《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女性形象的增译和改译

柯南·道尔原著当中的一些女主人公外形美丽,性格坚强。然而中国清末的读者却对美有着不同的品味,因此译者就需要在翻译时采取措施以缩小不同审美观之间的差距。以下笔者将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不同,来说明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制约对译作读者期望的影响,以及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的增译的翻译策略。

原文:

She was a striking looking woman, a little short and thick for symmetry, but with a beautiful olive complexion, large dark Italian eyes, and a wealth of deep black hair.

-- The Adventure of the Naval Treaty ((Arthur Conan Doyle,1981:449)

译文:

安娜貌颇昳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双眸点漆,似意大利产。斜波流媚,轻盈动人,而鬓发压额,厥色深墨,状尤美观。性体略短削,微嫌美中不足。

——《海军密约》(程小青:《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7册, 1916:56)

原文当中描写小说人物肤色为橄榄色,并无“雪白”之意,“柔腻如凝脂”也是译者自行增加上的,而且原文只描写人物略矮,但并不娇弱,至于额前刘海也是译者通过增译后所赋予的中国式美丽女性的形象。传统意义上来讲,中国女性以纤弱,白净为美,由于原文当中对美的描述与中国传统美截然不同,所以为了强调原文当中这位女性的美貌,译者在此采用了改译和增译来描述这位英语文化里的佳人,以便让译作读者也达到同样的观感。

三、结语

不同时期的翻译是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需要而应运产生的,因此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制约。清末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被中国的社会文化赋予了时代特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难免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和限制。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译者需要能动的采用一些翻译策略来解决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以做到合理翻译,建立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Arthur Conan Doyle, The Complete Stories of Sherlock Holmes. [M] Penguin, 1981.

[2] Bassnet &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 阿英. 晚清小说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 程小青等.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C]. 上海:中华书局,1916.

[5] 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徐芳(1987-),女,河南省西华县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201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2008残奥会中国坐式女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效果... 下一篇:凉山彝语构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