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差别对翻译的影响

时间:2022-10-16 02:30:58

浅谈中英差别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目前各种英语的考试中都有翻译题型,而翻译题型又是很多同学比较头疼的,很多人认为语言学习难在翻译。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成为英汉互译的最大障碍。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译文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翻译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他国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文章试图从语言与文化两方面入手,来简单解释一下中英语的一些差别。

一、汉语英语在语言上的差别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比如这样一个句子:The situation is now becoming so bad that environmentalists feel it may be necessary to shock the world into saving water in a similar way to the shock caused by the oil crisis in the 1970s.

译文是“情况如此糟糕以至于一些环境境保护主义者感觉有必要让全世界都感到恐慌而来节约水资源,就像由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而恐惧节约石油一样”。这个段落就一个句子,注重了结构的对称,而在翻译成汉语时为了表达意思全面又将最后省去的into saving the oil翻译了出来。

2、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3、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4、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我们看一个翻译: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5、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比较: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二、汉语英语在文化上的差别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比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结束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具体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不能很透彻的理解,更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两种语言,确保翻译译文的准确、流畅。所以,如果能够吃透英汉语言的差异,对提高翻译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高静(1980― ),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出版.

[2]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3]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上一篇: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烟草品牌培育研究 下一篇:中国茶馆研究概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