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必须转变成能力

时间:2022-10-10 10:54:59

知识必须转变成能力

摘 要:本文以清原高中推行的“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背景,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在观念、手段等几个方面谈了一点想法和简单的做法。

关键词:能力 前提 载体 途径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7-73

本文题目是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一个命题。17世纪英国的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在当时这不仅是对“上帝创造一切”说教的否定,其意义还在于破天荒地指明了知识不单纯是为了认识世界,而掌握了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这个观念很了不起。而克劳维茨却在培根之后,先于马克思强调“科技是生产力”的观点,指明“知识必须变成能力”,并揭示了知识如何变成能力的中间环节。

今天,在科技高速发展中,素质教育对于推动科技的发展尤为重要。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材,集中体现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编排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深入理解这一理念是极其重要的。要想实现这一理念,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 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前提

第一,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近四五十年,许多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结果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非智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教师教的教育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二,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的关系,学生必须服从老师,所以体罚、变相体罚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学生不听话,老师就可体罚他,例如:罚站、揪耳朵等等。这种做法显然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因为“亲其师,信其道”。若不能“信其道”,学习的知识怎能转化为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有爱心,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无论是在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有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第三,评价的理念也要转变: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不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志。我个人认为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分数的高低,只是反映某个阶段内,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某种情况。在学校里分数最高的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所取得的成就不一定比那些分数低于他的学生高,倒是那些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有社团活动的锻炼,进入社会以后更容易取得较大的成绩。所以。多年以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分数和成才不是绝对成正比关系的。

二、 师生的积累是实现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必要条件

古代的哲人曾说:“天下之势,单少则平,积多则神”。现行生物教材大多理在书内,例在书外。这就要求教师本身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生物知识总是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不断地主动接受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才能示范、指导学生形成能力。我们都知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这句话可以用来概括教师积累知识的内涵。

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不积累一定数量的观念,就不能进行智力活动… …这些观念就是知识。”在这里他既讲了知识对于智力的作用,又讲了进行智力活动必须有知识的积累。而知识只有赋予了思维的力量才能创造奇迹。这种奇迹的产生必须是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

三、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知识转变成能力的载体

如何将知识转变成能力,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转变的平台。我校提出的“思---疑---释---练”的教学模式就可成为这一转变的载体。“思”就是思考。由师生共同完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考,老师要在上课时用5至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导学学习的交流,然后由学生提出在完成导学案过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并根据本课堂的知识内容及学生的预习情况还可以补充渐进性的问题,一并写在黑板上,这就是“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由学生来完成,也可以由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来完成,学生处理不了的问题由老师引导,启发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完成了“释”的环节。最后,由学生完成适当的精选习题,当堂检验教学效果,这就是“练”。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陈旭校长所倡导的:1、求学生有准备的课堂;2、求学生人人参与的课;3、求讲练结合的课堂;4、求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快乐学习、人人参与、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

四、彻底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是知识转变成能力的催化剂

有效的教师评价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能, 然而学校管理中,教师评价机制在标准、功能、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阻碍变量。如: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评价者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来将教师分成若干个等级。而标准的量化,操作容易、直观简便。然而,不是任何东西都能通过量化来进行考核的。这就势必造成对教师的评判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优劣往往就是在这种被量化了的考核评价中被轻视甚至忽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拿学生的成绩衡量老师的业绩,有谁敢大胆的实行教育教学改革呢。我想只能变成一句口号。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是发展中的教师,是进行适应和调整的不断追求的人,是有着独立价值和尊严的人。教师评价必须适应并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适应并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这意味着教师评价必须改变以往评价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从对教师冷冰冰的审视和裁判转向对教师的关注和关怀;从指令性的要求转向协商和讨论式的沟通和交流;从教师被动接受检查转向多主体参与的互动过程。

参考资料及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志民主编:《学人畅想 新世纪》,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

[4].《新课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评价机制的再思考》 小学教师网校务资料。

[5]. 清原高中教学网 教务资料资源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水利工程中防渗技术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