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

时间:2022-10-10 08:52: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摘要举措。本文结合“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从企业培养计划、组织机构、企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探讨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企业培养阶段的组织与实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59-02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型人才。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工程教育培养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我国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在校的工科学生数量为世界第一,且已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偏重科学化,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工程意识淡薄,一方面有大批工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找到大量急需的工程技术实用人才。面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培养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重要举措是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并结合实际“真刀真枪”完成毕业设计。对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61所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校之一,从2010年起,我校与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开设了“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经过一个完整周期的培养环节,首批毕业生于2012年6月顺利完成学业。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从培养计划、组织机构、企业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环节探讨推进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阶段的组织与实施。

一、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培养基本要求的实施文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为引导[1],结合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以项目申请是初步制定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为基础,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特点和要求,经过双方反复协商研讨,专门制定了“大工-米其林”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细化方案,确定了实施的细则。

根据实施方案,在本科大二下学期开始宣讲报名选拔。针对将来跨国企业实习和工作的需求,大三全年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专门开设英语强化课程和初级法语课程,使该班学生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卓越班培养计划中,将大三学年中的生产实习等实践类环节移到企业进行,利用大三小学期,针对企业需求和特点将原来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经过选择专门为卓越班提前开设,确保了卓越班学生专业知识的系列完整性。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前开设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现代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另外,米其林公司经常利用周末专门开展拓展训练和专题活动,大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米其林公司为上述专门教学环节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确保了这些环节能够高质量地开展。

二、成立协调执行机构

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计划实施的前提,强调企业是卓越工程师的共同培养单位。企业应该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由于培养环节多、实施过程长,学校和企业必须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成立专门的执行和协调机构,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培养项目的顺利落实。针对卓越计划班,在学校专门成立设立“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日常的事务管理和工作协调。协调委员会由教务处处长任主任,成员有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有关部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企业卓越项目主管等。同时依托企业成立了“大工-米其林”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由企业工程技能发展经理任中心主任负责卓越计划班的实施,依托学校实验室资源成立“大工-米其林资源与培训中心”,由学校卓越项目负责人任中心主任,负责协调为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培训工作。企业还专门设立了项目管理小组,负责日常事务的沟通管理。学校和企业为卓越班专门设立了班主任。针对学生的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企业专门选拔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的带教师傅,负责学生的具体实践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企业专门制定了具体的带教导师管理考核和奖励办法,使企业实践指导活动落到实处。

三、设置企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校企合作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必须充分体现专业特色、行业背景和企业特点。每个企业的工程背景不同,其产品、工艺要求、生产管理、企业文化等都独具特色,设置企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时,应该认真梳理和凝练,结合企业对不同类型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充分考虑工程师应具备的共性要求,设置特色鲜明的课程和实训环节。在企业学习阶段,首先通过组织讲座和各种活动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熏陶。设置了15学分具有企业特色的理论课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15学分。开设了“Business literacy”(企业管理2学分)、“Project management basic”(项目管理2学分)、“Production management & quality control”(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5学分)、“Rubber technology basic”(橡胶基础知识2学分)、“Extrusion introduction”(挤出基础知识2学分)、“Hot Calendaring”(热压延工艺2学分)。这些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生产要求和特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毕业设计

卓越计划实施中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训练过程,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最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按照企业现场工程师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2]。学生通过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锻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工程能力的训练,是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毕业设计环节将会直接影响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首先强化了毕业设计的选题环节。因为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的生产实际背景中凝练出适合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题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第一步,从学生进入现场实践开始,企业协调人开始组织带教导师从工厂生产实际中申报毕业设计题目,包括:题目、主要工作内容和达到的目标要求。然后,企业内部全体带教导师召开研讨会,进一步明确题目和工作要求。将选题交到学校相关专业有经验的负责教授手中,根据学校毕业设计选题要求提出意见和看法,并挑选对应的校内导师,进一步收集校内指导教师对选题的初步意见,集中汇总至学校协调人处。学校协调人专程去企业进行一次讲座,给企业导师们重点介绍学校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根据学校导师提出的意见与企业导师逐项落实,针对毕业设计任务书各项内容和指导过程中的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经过反复商讨,使得最终的毕业设计选题不仅真题真做,而且工作量饱满,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学生有新鲜感和危机感,设计兴趣大大提高,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密切合作,发挥各自强项,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全方位指导。在中期,组织校内指导教师深入生产现场,与企业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毕设工作的解决方案。在最终论文撰写期间,校内导师严格要求,指导学生将所完成设计按学校规范化要求成文出图。毕业设计经过评阅人评审修改后提交答辩,邀请了二名企业导师组成了共同答辩组,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并推荐出了校优秀毕业设计。实践表明,卓越班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选题完全是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遵守企业现行的设计研究流程和工作程序,在方案论证报告、论证汇报演讲、工程造价分析等方面深入细致,值得学校学习和借鉴。“卓越计划”的主要特点是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达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行业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一方面需要企业认识到卓越计划的实施与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主动自觉地加大投入参与融入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强引导,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出台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使卓越计划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7-79.

[2]李东升,李文军,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8-92.

作者简介:王殿龙(1962-),男,博士,教授。贾振元(1963-),男,博士,教授。

上一篇: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浅谈小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