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遗址公园规划

时间:2022-10-10 08:16:03

浅谈地震遗址公园规划

摘 要:我国的遗产遗址大多都在面临破坏或潜在破坏的威胁,遗址公园的提出为保护和利用遗址遗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本文通过对地震遗址公园的相关概念及其作用的理解的基础上,对遗址公园如何更好的规划,更加合理的保护遗址遗迹进行分析。并在重点研究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设计背景和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规划方式。

关键词:地震;遗址;公园;唐山;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地震遗址作为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遗产所具有的警示、教育、缅怀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更加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地震遗址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地震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目前对于地震遗址公园模式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如何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有机结合,如何使遗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概念理解

遗址公园的概念

遗址公园简单的理解就是围绕遗址建立的公园,既有遗址遗迹的特殊内容,又是一种公共开放绿地。它是以保护遗址和遗迹为目的,并利用遗址及其潜在的文化内涵的独特意境,形成有特殊价值的公园意义。因此遗址公园就是在保护和利用遗址遗迹的基础上建造的集教育、科研、观光、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特定文化意境的公共开放绿地。

地震遗址的概念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遗址”的定义为: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工或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区域,包括考古遗址。换句话说遗址是一种不可移动的有形文化遗产,它的存在能反映某种历史或某种已经消亡的文化现象。同样地震遗址也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不可移动性的有价值的遗产,地质水文专家范晓认为地震地质遗迹是指因地震断层活动在地表形成的断裂陡坎、地裂缝、鼓包、滑坡、崩塌、泥石流、断陷洼地、错断山脊、地震堰塞湖等地质现象[1],这些地震后产生的各种自然地质景观对以后的地震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地震遗址还包括产生形变的地表上的坍塌的建筑物、设施及周围的环境等。

地震遗址公园的概念

目前在国内没有地震遗址公园的明确定义,由于它是在地震遗址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公园,因此也属于遗址公园的一种。通过对遗址公园的理解,地震遗址公园就是对地震后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或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景观或自然遗迹加以保护、改造、利用,转化成可以使公众进行游憩、观光、娱乐、纪念、科教等活动的公园[2]。

二、地震遗址公园的作用和意义

遗址公园首先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贮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也正是它的真实价值的所在,而遗址公园的主要作用就是对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使游客在观瞻遗产、遗址的同时达到有所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有所理解,达到重温历史、纪念过去、升华自己、增长知识、荡涤心灵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遗址和民众活动的场所,表现出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一)公园设计的背景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为了铭记这场人间浩劫,纪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中国建筑学会和唐山市城乡规划局决定建立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并组织了方案征集竞赛活动,公园的主题是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对科学的探寻、对历史的追忆。

公园基地位于唐山市南湖区域内,该区域原为百年老矿—唐山矿的采煤沉陷区,目前正将该区域改造成城市绿地和公园。公园的设计范围是包括地震遗址——唐山机车车辆厂在内的约40万平方米面积的区域,唐山机车车辆厂原建于1959年,在地震中几乎全部倒塌,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留震后紧急修缮的原厂房的主体结构和管理生活用房,除此之外还有几条废弃的铁轨,地震所造成的铁轨弯曲变形仍然清晰可见,以及两侧高大的杨树。

公园规划结构分析

清华大学袁野、李久太设计的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主旨是“纪念”——记住过去并面向未来,一方面忠实记录这场灾难和逝去的24万生命,哀悼死难者,给生者用以凭吊和沉思的场所;另一方面要使公园具有纪念的氛围,给参观者以心灵的展撼并引发思考,力求纪念功能和纪念意义的统一恰如其分地表达纪念性[3]。在设计手法上运用纪念墙的形式讲述震前震后的故事,并且与纪念馆、科技馆结合,借助科普媒介展示地震运动本质,通过生态修复愈合大地曾经的伤痕,达到对民众的科普教育目的。另外设计师通过采用纪念墙、废弃铁轨以及地震遗迹从而把整个基地分为四个部分:遗址区、水区、林区、碎石广场区,各区相互分开又彼此渗透,深刻的体现纪念性。

1.遗址区

公园内的遗址是原唐山机车车辆厂车间,仅留下扭曲和倾斜的部分立柱。设计师在保护原貌的原则下,对残留的建筑保留不动,并对遗迹周围的环境进行必要的处理,让建筑与周围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融合在一起,曲曲折折之中更加透出历史留下的厚重的沧桑感和震人心憾的庄严,既能满足人们的观览、感知的需要,同时还解决了建筑倒塌的可能性问题。

纪念墙是整个公园的关键,它和通向地震遗址的“纪念之路”把水区和树林区分开。呈一字排开的纪念墙高7.28米,寓意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间在7月28日;墙前纪念大道宽19.76米,寓意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纪念墙共五座,其中4座镌刻24万唐山大地震罹难者名字,另外一座刻写着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纪念碑文。纪念墙采用黑色抛光花岗岩材料,映射天空和对面的水面,还有瞻仰者自己,整体设计体现出了大地、人和自然的关系。

设计师将纪念馆和科普馆设计成两个长方形的盒子,一个“埋藏”在地下,另一个“漂浮”在空中,两个馆在地下连通。当参观者从铁轨区穿过低矮幽暗的架空层向充满阳光的遗址广场逐步走去,视觉上渐渐明亮而开阔,当走出架空层,废墟、广场、水面和天空以完全不同的尺度突然呈现,会使人的情绪在压抑多时后瞬间得到释放。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对话的统一空间,纪念性的主题因此而升华[4]。

2.水区

水池占地三万平方米,水池的底部铺设黑色卵石,在靠近纪念之路这一侧铺设雨花石,在南侧为自然块石散置的亲水驳岸。水面上漂浮的仍然保持震后扭曲的铁轨一直延伸到尽头最终消失不见,以及水池边上的一颗孤独的杨树,还有散置在水面上的大大小小的块石无不是一个表达丰富感情的场所。整个水区的设计,通过平整的水面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让人有窒息的感觉,悲从心来,表达逝者与现实人之间的距离。并运用大面积的平静水面,凸显纪念墙在高度和长度上的巨大尺度,还有纪念之路尽端的遗址废墟在宁静水面的倒影中,水面、倒影与天空及我们活生生的人形成一个强烈的主题,即大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纪念主题。

3.碎石广场区

碎石广场采用废弃材料灰色及黑色煤矸石铺装为主,保留并修整了国槐、杨树等原生大型树木和现有植被。此处环境优美,适合漫行游憩。原有的铁轨、碎石、花丛与草地表达了公园的纪念主题,烘托了入口区的空间气氛,形成象征性次入口,同时配合次入口区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5]。

4.树林区

占地14万平方米的林区主要是种植成片的乔木,搭配丛生的灌木,是供游人休息的地方。本区采用景观隐喻的手法,用树木表现生命和活着的人,是另一种纪念的意义,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同时在树林中的小路旁与空地上适当点缀地震灾害与抗震救灾时的情景雕塑,形成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并时刻提醒人们历史发生时的种种。

上一篇:从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解读济南古城区改造 下一篇:浅谈城市特色生态小镇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