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危机下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博弈

时间:2022-10-10 08:00:05

浅析金融危机下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博弈

【摘 要】二战后美国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霸权,防止任何潜在的霸权国的挑战,是美国的既定战略目标。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大大提升,美国认定中国将威胁它在亚太的霸权利益,强化同亚太地区各国的战略同盟关系,强化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此制衡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和平国际环境,中国为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提出和平发展的战略,追求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美国的遏制战略和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能否奏效,值得关注。

【关键词】遏制;和谐;战略包围;和平发展

一、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是由它长期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决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反过去的孤立主义的做法,开始积极谋求建立世界霸权。它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构建起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安全体系和支撑美元霸主地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军事经济两大霸权地位,成了世界霸主。为了维持霸权,美国绝不允许有任何潜在的霸权国家威胁、挑战它的霸权。苏联解体后,遏制地区大国崛起成为地区霸权国家进而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的国家,成为美国的战略方针。

然而,中国崛起的步伐令人震撼,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还于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过去三十年中,已有8000多亿美元外资投资在中国,中国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2009年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50%左右。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3%的增长,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崛起有可能改变以美国为主导的地区经济、政治和安全结构。为此,美国制订了 “维护均势”即“遏制中国”的战略。

在行为层面上,美国对中国采取战略性包围来遏制中国,经历了由单一的军事包围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包围的变化。冷战年代,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硬围堵战略,即军事包围态势;金融危机中,美国中国的遏制战略由冷战时的军事包围调整为军事包围为主,从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上全面围堵,形成新的“亚太均势”,遏制中国崛起,迫使中国进入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游戏规则,并使之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二、中国的应对措施——和平发展战略

大国间的博弈常常表现为政治上的智慧,中国以和平发展战略来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

“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和为贵”。和平主义是中华文明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追求一种和谐共生精神,“中国并不谋求把它的生活方式推广到其他国家”,相反,中国人认为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建立和谐亚太:在政治上强调和平共处,主张“睦邻”,以邻为伴;经济上强调互利共赢,主张“富邻”,利益共享;文化上强调“和而不同”,相互包容、互相借鉴,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共同繁荣;外交上强调寻找共同点,扩大共识,不制造分歧。总之,就是以“和”反制美国“亚太遏制战略”。

首先,主动积极开展多元化外交行动,加入多边体系,突破美国遏制战略缺陷之——主体单一的模式。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入到了许多多边体系之中: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东盟+3机制、南亚区域合作组织等,参加了东亚峰会。中国与亚洲国家签订的双、多边协议,没有任何排外条款。

其次,主动积极地以协商与合作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与热点问题,冲破美国霸权主义战略的强权政治藩篱。中国始终恪守五项基本原则,坚持尊重各国的和领土完整,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不搞军备竞赛。

最后,中国倡导建立和谐亚太、和谐世界,首先从自身做起(自己在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有榜样性意义),从身边做起(相邻地区),从近邻(东亚地区、亚太地区)做起,以实际行动说服人,教育人、感召人。近年来,中国运用日益增长的实力为世界和平发展服务,处处表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

三、美国失败的必然

苏联在美国的全面围堵下内外交困最终解体了。在今天的新形势下,美国用老一套做法能成功遏制中国吗?笔者认为,美国采取战略包围达到遏制中国崛起顾此失彼,未必再奏效,它至少存在这样一些困难。

经济全球化的阻力。遏制战略局限于大国之间的博弈和政治安全利益的因素,而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经济因素已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太平洋地区东西南北由市场机制链接起来,构建起各国经济发展上的相互依赖链条,亚太各国依存关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除了使各国特别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获得丰厚的收益外,尤其给周边国家带去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利益,仅2010年1~4月,中国与亚洲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45%,高达4583亿美元。中国还将在更大范围、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更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特别是亚太国家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利益的交融要求建立稳定和协调的秩序,经济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显著增强,尤其是在经济利益显著的国家和地区,每当政治和安全关系出现紧张时,处在压力下的经济利益集团就会要求缓和紧张局势,推动关系正常化。遏制中国的战略忽视了经济因素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依赖化的作用。

军事手段行不通。制衡一个大国的崛起,靠炫耀武力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军事手段虽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毕竟只能是威慑而已。“威武不能屈”,且不说中国也是一个核大国,仅从人心向背这个意义上来说,靠硬实力是不能达到遏制的目的的。

制衡目标缺乏向心力。古人云,唇亡齿寒,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与亚太各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更不必说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相互更为依赖的发展趋势,使全面围堵中国实施起来难度更大。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已感觉亚太各国身在曹营心在汉,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相反,亚太各国都想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良机发展自己,遏制中国显然对自身发展不利;世界上其他大国也想借中国发展之力不断壮大自己,因而更愿意与中国合作共赢。美国遏制中国战略可能面临尴尬的境地。

参考文献:

[1]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10.12.10

上一篇:独立学院图书馆面对教育评估如何做好文献资源... 下一篇:浅谈高中美术特长生美术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