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途径分析

时间:2022-10-10 06:44:38

提高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途径分析

摘 要:地方财政资金使用存在资源配置不均、内耗严重、监管较弱等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与财政资金配置的极度错位,本文分析了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措施,为现实的财政支出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财政资金 使用效率 地方政府

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高低直接关系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地方财政资金普遍存在运行成本过高、资源重复配置、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地方财政健康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1、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存在的问题

1.1、资源配置不均突出

地方财政资金在各个领域的使用额度均有明确规定,而在地方政府中为追求所谓的政绩,导置资金出现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存在,表现为重经营领域而轻盈利性弱的行业。通过市场行为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却运用财政资金参与其中,把本属于其他公共事业的资金用来参与市场竞争,使得民间资本的活跃度及参与度受到极大的影响,打击了市场信心。而在一些公共设施建设、环保治理、社会保障及教育管理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财政支出缺位导致经济表面繁荣,硬件一流,软件则始终滞后于大众需求,社会满意度较低。

1.2、财政内耗较为严重

财政资金主体是用来改善社会民生,少部分用于维持政府内部正常运转的活动成本,中央对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均有明确规定。我国地方政府运行的财政资金居高不上,三公经费的超标使用屡见报端,财政资金内部消耗较为严重,影响财政资金本应发挥的作用。政府内部办事效率低下,人员配置冗余,热衷于大建楼堂馆所,办公场所使用面积及豪华程度均超过相应的规定,浪费了并不充足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对成本结构的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优化必要及有效成本,控制无效及超量成本,使资金使用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1.3、资金监管有待加强

由于政府机构设置较多,人员管理复杂,使得对财政资金使用上不敢监管。地方财政部门对资金的使用能力较弱,在行政上受制于地主政府,特别是对于专项资金转移、截留、挪用的现象较为常见,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较为严重,安全性及效率均受到较大的影响。随着财政政务信息化的建设,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可得到较大的改善,然而一些地方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公开不及时,导致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只流于形式,实质上也没有多大的帮助。另外,资金使用明细的公开有选择性,外界及监管部门也难以察觉,不能有效的加强过程动态监管,往往通过年度审计才能发现问题。

1.4、财政绩效体系不全

我国曾在一些地方进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试点,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倾向于对财政资金合规性较为重视,而忽视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导致社会性支出得不到财政的有力支持,有的领域甚至出现资金比例下降的情况。政府热衷于能产生眼前利益的行业及领域,而忽视对如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关键在年度财政资金使用考核体系中缺乏相应项目,或是权重相对较低,没有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财政资金纯净体系不够健全,还表现在不能对通过严密的数据分析基础进行综合立体评价。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合规性审查较严,却不分析资金使用的效率,相关责任人制约性明显不足,使得资金滥用现象普遍。

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

2.1、加强法制建设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很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权力过大,没有受到有效的法规约束,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是改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削弱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权力过大的问题,规范其职能行为,有效的配置财政资金。财政资金使用法律约束,要将各项环节均纳入法制范围,如预算编制、资金分配、绩效评价、决算审查、责任追究等。监管部门要及时更新、修改及完善相关规章及法规制度,使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及有效。通过完善法规,加强监督,使地方政府依法执政,确保地方财政资金的正确配置,从而使政府职能错位、监管乏力及财政资金使用低下的积累问题得到解决。

2.2、调整资金使用结构

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内在问题在于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申请上级财政拨款时,预算编制的详细而庞大,而在资金到位后执行却过于笼统,收支明显不是一条线。财政资金支出时结构设置不合理,一些能提升本届政府政绩的项目能得到财政的大力支持,而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则迟迟不能兑现。本应由政府通过财政途径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成为困扰各方主体的顽疾,在支出时不能按预算细分,而只是凭借领导的心情进行总数控制,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不利于对资金流向的控制。短期内能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财政资金却大量支出,科教文卫的投资却不断的下降,行政管理支出则逐年升高。上一级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支出的结构调整,平衡社会公众所关心的重要领域的财政投入,使民众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2.3、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于缺乏积极的绩效评估体系,一定要将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合规性只是最基本的条款。绩效考核的主体责任人实行终生负责制,提高各级政府注重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滥用财政资金的风气蔓延。评价体系的内容要包括财政资金配置的规模及结构大小、投入与产出用严格细分量化的数据来评价,用详实的数据说话。评价的方法不能靠简单的完成与否笼统的评价,一定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来完善体系,如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过程动态分析、定期与经常性相结合的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执行的要关配套措施也需要同步完善,不能制订与评价均为同一拨人,拒绝形式主义走过场,确保绩效评价体系发挥积极的作用。

2.4、建立有力监督机制

在完善法规建设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监督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监督有据,并制度化这些行为。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财政资金的预算与支出是否匹配,各项支出的增减是否合理,预算追加及支出范围标准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明确地方政府财政监督职能,要关部门的权责要分清,要形成权力监管闭合回路,避免权力漏洞,加强法治,坚决摒弃人治。地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管理一定要注重投入产出比,重实效和结果,使得公共资源的资金需求得到合理配置,提高社会的满意度。地方政府要利用各种社会媒介对财政使用的监督,如开辟网站专题接受社会公众的动态监督,通过网络定期公布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2.5、加强财政队伍建设

财政资金使用的各种法规及配套制度的落脚点为财政体系人员,只有不断的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财政队伍素质,才能使得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财政系统内形成学习竞争的浓厚氛围,老员工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新学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互补学习不断的提高服务本领。引进末位淘汰制,积极吸收年轻人员加入队伍,形成结构合理的梯形纵队,为保障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提高智力支持。各级地方财政员工要加强法规学习和业务技能锻炼,对滥用财政资金的行为要坚持制止,严格贯彻收支相抵的预决算财政制度,确保社会各公共领域均能得到财政的均衡投入,保持队伍的纯洁性与专业性。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执政理念正在顺应时代在悄然转变,财政也逐步由建设型财政向民生型财政过渡,今后的财政资金使用将更注重效率,切实发挥公共财政应有的作用。地方财政急需转变思想,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按照地区的经济状况及民生需求,制定合理的地方财政资金预算,并严格按此来予以执行,强调支出与产出比例的合理性,平衡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为民众带来切实的实惠。

参考文献:

[1]雷钰,李敬.地方财政资金配置绩效不佳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72-76.

[2]褚兴海.新形势下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税纵横,2013(25):417.

[3]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业会计,2010(5):58-59.

[4]李永友.中国地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核算与分析[J].经济学家,2010(6):95-102.

上一篇:跨境电商新势力之万国优品 下一篇:聊城市莘县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管理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