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好报纸的副刊

时间:2022-10-10 05:43:48

经营好报纸的副刊

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著名副刊作家、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红花,而副刊就是绿叶;新闻是主体建筑,副刊就是亭榭回廊,两者相得益彰”。纵观全国报纸副刊,比较著名的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文萃》、《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地》、《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等,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在这些名目不一的副刊中,我们会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尽管随着市场经济和报业自身的发展,涌现出来众多的知名版面、栏目,各个报纸对副刊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但在浩如烟海的副刊栏目中,我们往往会一眼就看出其间的差别,例如《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与同城报纸《羊城晚报》的《花地》,在文体种类、风格、内容上都不大相同。这是因为,每一个副刊无不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份报纸在副刊的操作上都会按照本身受众群的需求而定位,而这也就是报摊上的报纸会出现购买对象迥然各异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在报业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副刊已成为突显一份报纸特色和品牌、吸引广大受众阅读兴趣的重头戏。正如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所说,一张报纸对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是,回家以后静下心来耐心去品味的东西还是副刊的内容。所以说,副刊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这张报纸的品位,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读者的品位。因此,一个好的副刊也就成了团结一大批有着相同文化品位的读者的重要纽带。

也正是因为受读者群对内心精神世界自省的需求,尽管一份报纸的新闻数量会占据较多的版面,但在副刊的出版上,常常是精雕细琢,力求把一份能引起读者内心感应或者拍案叫绝的副刊内容呈现给读者。那么,又该如何经营好一份报纸的副刊呢?窃以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第一,报纸副刊应该具有多元化的因素。所谓多元化,就是不断吸收各个阶段比较流行的文化,以及对国外的主流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在现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是人类文化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文化形态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各自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而既然有其优越性,也就成为我们的文化应该学习和吸收之处。以此放置于报纸的副刊上,则是体现形态的风格迥异:高雅的与通俗的,软性的与硬性的,俏皮的与严肃的,精神性的与实用性的等。毕竟,一份报纸只有通过副刊的文化多元选择,才能丰富读者的精神空间,使受不同文化影响的读者在同一份副刊上均可以找到与自己的思想相契合之处,并为之提供更广阔、更深厚的精神资源。如美国《纽约时报》的副刊,内容就相当驳杂,大致有以下几类:生活方式类副刊,包括时尚、饮食、家居、保健、服饰等内容;文化娱乐类副刊,以书评和电影电视的详细节目预告为主,兼顾美术、文艺等活动;消费类副刊,包括房地产、汽车、家用电器、旅游等项目。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与中国报纸的专刊类似,但有的却很像中国比较纯的副刊,如著名的《纽约时报》书评。当然,受本国文化影响以及读者要求的不同,中国报纸的副刊与美国报纸的副刊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副刊大多与文学、艺术、读书等相关。

第二,报纸副刊内容应该本地化。一份报纸面对最多的还是本地的读者群体,而且只有与本地区相关的内容才能更加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河南省的读者在阅读《朝花》、《笔会》、《文萃》、《五色土》、《天天副刊》等副刊时,其关注点大多是一些名家的随笔或者散文等文章。但在文化共鸣上,《河南日报》的《佳作欣赏》、《大河报》的《厚重河南》、《河南商报》的《旧事》等,使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到本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变化的内容,更能吸引本地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报纸副刊选择应该“草根化”。毕竟,一份报纸的受众群体以普通居民为多,而这一读者群所关注的主要是与本阶层生活相关的内容(当然,人性特有的窥视欲也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以商业报纸《南方都市报》的副刊《城市笔记》为例,该副刊的体裁是随笔和故事,多以第一人称为主。作者多为“草根”、平民阶层和业余作者,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个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遭遇和经历,真实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是当下生活的“世说新语”和真实记录。再如上海《新闻晚报》的副刊,作品以随笔散文为主,多为描述个人日常的生活和经历。这些副刊所选择的作者和文章,“草根化”特征鲜明,通俗且适合大众,往往使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我与作者相同”的感受,当然,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自不待言。

第四,报纸副刊应该注重雅俗共赏。报纸面对着不同的受众群,其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阅读报纸的着重点也因此有所差别。副刊“草根化”自然很好,毕竟刊登那些能引起市民与作者有同感的文章更能吸引读者,从而使报纸的阅读率和发行量得到提高。但是,读者的“阅览口味”并非统一的,最大众化、生活化的文章未必能“一统天下”,所以只刊登“针头线脑”的内容,肯定会流失一部分受众。由此,选登一些典雅的、有情趣的文章,或者知名作家的名篇佳作,把人们的生活通过更加艺术、更加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让读者在轻松娱乐的同时体验到美的享受,如《光明日报》的《文萃》、《河南日报》的《佳作欣赏》等。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报纸副刊的生命力,其实就如中国传统文学的生命力一样,不会随着一时商业化的冲击而削弱。而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的思潮不断冲击国人的思想。在商业大潮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务实,关注的焦点也从精神世界扩散到经济的平衡,报纸副刊也随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改进和繁盛期,如一些报纸的房产、健康、旅游等专刊的兴起与繁荣。在商业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受众愈加细分,为了吸引读者购买阅读和吸引广告商,也为了和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传播媒体争夺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作为体现报纸特色和文化生命力的承载体,副刊类的版面越来越丰富,其内容的关注领域也随之越来越广泛。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 下一篇:让广播新闻“直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