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引起带状疱疹23例

时间:2022-10-10 05:11:57

老年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引起带状疱疹23例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老年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与带状疱疹的相关性,为带状疱疹的临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我院23例外用抗风湿骨痛药物引起带状疱疹病史回顾性分析,分析病例特点,探讨发生可能的机制。

结果: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对局部皮肤麻痹作用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和活跃的主要诱因,可予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结论:老年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有引起带状疱疹风险,值得临床医师关注和早期预防。

关键词:抗风湿骨痛药物带状疱疹治疗预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8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64-02

坐骨神经痛、风湿性骨关节痛等局部疼痛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多由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基础疾病引起。此类疾病多无完全根治的治疗方法,局部用药缓解疼痛是多数患者强烈期待的短期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的缓解局部疼痛药物有药水类和贴膏类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在急性期过后,可潜伏于神经根等部位,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后,可诱发其再发,故带状疱疹属于机会感染性疾病。我院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发现,坐骨神经痛、风湿性骨关节痛病人局部应用抗风湿骨痛类药后,继发带状疱疹的风险亦有明显增加。现将收治的23例患者病史报告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和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间因风湿骨痛来我院就诊患者一般资料,其中局部使用抗风湿骨痛类药水(贴膏)患者共256例。对256例患者用药期间反馈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总结,其中出现带状疱疹共23例,发生率8.98%。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最小54岁~74岁,平均年龄61.6±12.6岁。局部用药后出现带状疱疹时间长短不一,平均时间为3天。病程最短4天,最长22天,平均6.5±4.7天。

1.2外用药物种类。对23例老年患者使用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后出现带状疱疹病史回顾发现,使用正红花油者7例,使用贴膏者16例。

1.3发病部位。所有患者均因不同部位的骨关节疼痛而局部应用抗风湿骨痛类药,其中肩胛部5例,臀部8例,7例,膝关节周围3例。

1.4症状。对23例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而继发带状疱疹的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回顾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生灼痛性的群簇性、聚集性的炎症性水疱,呈带状分布,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损害部位是外用药的用药部位及周围,经全身体检未见远离外用药部位以为其他部位的疑似病灶。

1.5治疗。对于本组23例患者,均遵循带状疱疹诊疗规范,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个体化予以阿昔洛韦静脉输液或伐昔洛韦口服、泼尼松、维生素B1口服并给予局部治疗。对于局部表面皮肤有破溃者,与无菌敷料覆盖并定期更换。经规范化治疗,所有病人已全部治愈。病程最短4天,最长22天,平均6.5±4.7天。

2结果

本院通过对所有使用抗风湿骨痛类药患者随访,收集药物不良反应,共收集到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引起带状疱疹23例,并对所有患者一般情况和病史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出: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对局部皮肤麻痹作用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和活跃的主要诱因,可予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2.1外用药物种类与带状疱疹的关系。23例患者正红花油者7例,使用贴膏者16例,两者差异较大,故考虑贴膏比油剂更易于继发带状疱疹。原因可能与贴膏改变局部皮肤和毛脂腺微环境以及对真皮层末梢神经麻痹作用,易于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滋生有关。

2.2外用药物部位与带状疱疹的关系。23例患者中,肩胛部5例,臀部8例,7例,膝关节周围3例,均为坐骨神经痛、风湿性骨关节痛等局部疼痛性疾病好发部位。另外,所有患者的损害部位均为外用药的用药部位及周围,而远离外用药部位未见波及。故可进一步肯定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与带状疱疹的相关性。

故老年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有引起带状疱疹风险,值得临床医师关注和早期预防。

3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症状是局部发生群簇性、聚集性的炎症性水疱,沿神经或皮纹走向呈带状分布,局部疼痛或灼痛,单侧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成年人,尤其是4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儿童发病率相对较低。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条件和诱因,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或缺陷是带状疱疹发病的主要诱因[1],外伤,预防接种和手术亦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2],麻醉和手术对许多非特异性免疫有不良影响和对特异性免疫的抑制,使机体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加[3]。VZV也可长期甚至终生存在于某些部位的皮肤上,可能以一种无包膜形式寄生在基底细胞内,正常情况下由于受到局部防御系统的限制而难以复制。一旦宿主抵抗力下降,局部免疫缺陷即可引发本病[4]。由于外伤、手术、预防接种或静脉注射等创伤均可诱发带状疱疹[5],几乎任何形式的创伤均可能诱发带状疱疹。

本文报导13例带状疱疹病人发病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1.6岁;二是皮肤局部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水(贴膏)药物后在相应部位发病。老年人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抗病毒等抗病能力相对降低,是易感染发病的年龄。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通常含有中药麻醉止痛类药品,局部用药有一定消炎止痛作用,但对皮肤局部也有一定的麻痹作用,有可能给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感染或活跃创造机会。因此,老年防止滥用外用抗风湿骨痛类药水(贴膏)等药物对预防本病的发生用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春艳,熊林,张之潮,等.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检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5):267

[2]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90

[3]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0

[4]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0

[5]周世伟.带状疱疹疱疹21例诱因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53

上一篇:超声波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42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医务人员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