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章可循的

时间:2022-10-10 04:36:02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章可循的

一、关于理解编者的意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以前的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按体裁来分类的,即散文单元、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文言文单元等。最后一次教材改编后,每一个单元都是按题材来分类。譬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侧重于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第三单元是以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为主题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的。编者这样改编教材的意图究竟何在?主要就是语文课文的教学,要服务于作文教学。如,学习以体味人生、关爱生命为话题的文章,不仅有利于集中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和创作。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的范文。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从立意、谋篇、布局等都可以借鉴,老师在讲评学生的习作时,也可以与课文作比较分析学生的成功之处与不足。这样,学生习作有章可循,老师讲评有据可依,这就是编者按题材编写每一个单元的用意所在。

二、关于“原有的教学内容”

林金炎老师说:“原有的‘教学内容’不外乎从教参、课后习题中择用。”准确地说:“原有的教学内容就是课文以及课后习题。”教参是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如果有人问,拿过来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有些人可能很茫然。在茫然之余的镇定后,可能去思考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对教什么很难定位。如果横向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应该学什么?问题就很简单了。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读课文,把课后问题解决了,这课的学习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之所以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更钟情于课后习题,不是说编者都是专家学者,迷信权威,而是课后习题的编写具有科学性、规律性、针对性,都是浓缩了的精华,不会喧宾夺主。

先说规律性。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课后研讨与练多设计三个题目:第一大题都是从理解课文这个角度去设计的,有整体感知的意思;第二大题多是文章中重要的句子理解,有局部推敲的意思;第三大题多是联系生活,注重应用,有能力提高的意思。它们符合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是极其科学的。

再说针对性。从宏观上看,古文有古文的侧重点,现代文有现代文的侧重点。现代文中,诗歌有诗歌的侧重点,散文有散文的侧重点。这里仅从微观上具体说说它的针对性,在第二大题语句理解上,针对性强的特点尤为突出。譬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短文两篇》第二题,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一题,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二题,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三题,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这三句话,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题目针对性强的特点。

如果说课后习题作为原有的教学内容还不够枝繁叶茂的话,可以把“补充习题”作为原有的教学内容加以择用。补充习题里的“积累与运用”、“感悟与思考”、“拓展与提升”、“探究与发现”与课后习题相得益彰,再绝妙不过了。

三、最后说说“大胆取舍”

林老师说“大胆取舍、一课一得”,不过只是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一个问题讲精讲透,但是没有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讲清大胆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如,《陋室铭》《爱莲说》,或者是古诗词,应该取背诵和默写,舍翻译和理解;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取优美片段的点评摘抄加背诵;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文章中的哪些语言可以作为座右铭,把它摘抄下来,写上一点体会,再背下来,引导学生阅读《居里夫人传》,课文不要分析太多,学生都能读懂,像这类文章应取摘抄点评加课外阅读;如,《羚羊木雕》,或者是现代诗歌应分角色朗读,举行朗读比赛,读出人物个性,读出诗的激情,这类文章应该取“读”。写到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大胆取舍的原则了,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根在于“积累”。根不发达,难以枝繁叶茂,写作上的“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篇:比较――中考诗词复习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