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的财务治理研究

时间:2022-10-10 03:49:04

基于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的财务治理研究

基于价值管理理论,从数量方面研究财务指标或财务数据对企业业绩影响的传统财务理论,所关注的焦点主要在财务经济效率和经济性规则,而没有将产权契约关系以及制度问题纳入其中。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出现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委托关系和企业内部人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对变革传统财务理论提出了新要求,使得以价值管理和产权契约相结合为特征的财务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财务治理不仅要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确保企业短期财务目标的实现,而且要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合理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财权边界,通过动态财权配置完善财务制衡制度,实现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相对称。

一、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

西方财务界最初是各自独立地就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开展研究的。但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内部出现了多层次的委托关系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各类财务问题,要求结合制度、权力层面去阐释,由此推动了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传统财务理论的拓展,推动了公司治理理论与财务理论的融合。1991年,英国卡德伯瑞(Cadbury)报告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公司治理文献,在强调财务重要性的同时,阐述了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及控制等问题,对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影响深远。

在西方,有关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对资本结构进行的非数量性研究形成了诸如资本结构的激励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等,这些新财务思想为财务治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学者们的研究无论是从资本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出发解释最优资本结构问题,还是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企业产权配置与不完全契约之间的关系问题等,都充分体现了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相融合的研究思路。我国学者在充分借鉴西方财务学和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将财务与产权、制度相结合,并在我国既定的制度条件下进行创新,提出了“财务治理结构”、“财权”等概念,初步建立了以融资结构为基础、以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支撑的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过程中,伍中信的财权配置论颇有影响力。他认为财权是一种“财力”与“权力”的结合,“财力”即财务资本或本金,“权力”即支配财力的权能,主张以财权为核心,体现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李心合则强调应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逻辑下考虑财务治理,由此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将参与财务治理的主体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企业外部。杨淑娥等认为,财务治理是指通过在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财权,调整其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何进日等认为,财权是体现财务权责结构的一系列权利束的总和。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解释财务治理,则静态强调的是公平,动态是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强调效率,财权配置表现为公平和效率的权衡。

综上,本文认为,所谓财务治理就是以财权配置为核心,在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下,兼顾公平性与效率性,体现企业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权利,形成有效财务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实践中,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存在不同,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财务治理主体既包括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自然人和法人,如出资人、董事会、经理层等,也包括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自然人和法人,如小股东、政府、债权人等。财务管理主体是指企业内部以资金运动为主的财务活动参与者与执行者,包括各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等。其次,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它从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冲突的角度研究财务理论,始终关注产权中的核心即财权问题,期望通过财权配置和再配置,达到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目的;财务管理则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产生的,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效率。其研究视角更多地局限于从财务指标、财务报表等资金数量层面以及企业资本筹集、运用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分析企业财务活动及其成果,关注的重点在于配置资源的价值运动上。第三,财务治理的研究结合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企业合约的性质与所有权配置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解决以财务资本受托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委托关系寻找途径;财务管理则是在既定财务治理模式下采取行动,实现资本有效利用和各相关主体的财务利益均衡等。有关产权契约关系问题以及制度问题的研究并不构成财务管理研究关注的核心。

二、财务治理通过财权配置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众所周知,财务活动是一种价值运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投入和收益活动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它不仅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对企业各项决策具有导向性作用。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决定公司有机体能否生存的前提;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财权配置的效率体现着公司治理的效率。

有关公司治理涉及的内容极为庞杂。从企业层面看,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在股权结构分散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的重点在于解决分散的小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公司治理则旨在解决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实践中,公司治理的目标主要是借助于财务治理实现的。财务治理通过财权配置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财权边界,由此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财务运营的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以及财务行为的优化与财务管理的效率,并最终影响企业价值。作为一种管理体制,财务治理一方面要遵循公司治理的规则和程序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划分财权,并设置配套的财务机构及相对应的责任。另一方面,财务治理要根据公司治理要求,分配财务决策权力和责任,在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财权,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保障其经济和社会利益,使实施经营行为的人拥有做出经营决策所必要的财权。

公司治理存在不同的模式,对其选择的依据在于是否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但不同治理模式的区别仅在于拥有财权的主体不同。概括地说,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如果说公司治理的目标旨在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的话,那么,财务治理的目标则是为了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现实中,每个财务治理主体都具有扩大自身财权、保障自身利益的内在要求,因此,单靠财务治理主体自身的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财务治理主体之间必须借助于权力制衡、承担责任并得到一定的利益回报实现责权利的恰当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依靠某种契约来界定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通过权力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利益相关者任何一方超越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都可能导致这种制衡关系被破坏。

虽然由两权分离而形成的委托关系是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产生和发展的共同根源所在,但不能简单地将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等同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司治理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和激励,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约束问题;财务治理则侧重于财务控制权、财务收益权的配置等问题。财务治理期望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权力制衡机制,将企业财权多层次分配的问题由局限于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力机构之间的分配延伸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各个方面,使企业一切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决策活动更趋于公开、公平、有效。从外延的角度看,财务治理除应强调通过治理结构等制度安排形成有效治理机制的同时,还应强调治理行为规范的作用,目的是通过企业财权的合理配置制约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提高治理效率。

三、财权配置的关键是利益相关者财务控制权与收益权对称

财权总是与特定主体相关联的,主要可分为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其中,财务收益权是对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取得的收益的要求权,是剩余索取权在财务方面的具体体现;财务控制权则主要表现为对财务主体做出财务决策施加影响和监控的权利。判断企业财权配置是否合理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看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是否对称,也即掌握财务控制权的经济主体是否能为其实施财务控制导致的结果承担主要责任,进而得到相应的财务收益。具体而言,一方面,安排财务控制权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收益权,实现财务收益权的保证则是财务控制权。企业各层次财务主体对财务控制权的掌握程度最终会影响到财权配置的结果。由于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大都涉及到其战略层面,因而,财务主体对财务决策权影响和监控的程度必然直接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也就决定了企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配置财权,协调与平衡各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参与财务收益权的分配来实现其产权收益,通过参与财务控制权的分配来互相制衡。对利益相关者而言,企业的财务收益权与财务控制权若不呈对称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类利益相关者,其结果则意味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可能被损害或被剥夺。从财务方面看,由于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收益保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决定了随财务状况的变化而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转换其财务控制权的可能性。

财权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原始产权而又独立于原始产权。现代企业财务的产生、运作等都与产权息息相关。对于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而言,财权随产权的分解而分解,分解的过程也就是对财权进行分割、配置的过程。因委托关系的多层次化,使得与之相对应的财权分割、配置也呈现出多层次化的特征。由于企业本质上是一组由利益相关者签订的契约的集合体,每个利益相关者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必然会围绕财权展开博弈,并期望通过博弈实现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相对应。为此,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而必须兼顾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在于,公司财权结构是动态的,尽管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应是财务治理效率的核心,但由于受各种制度、技术条件的限制,上述二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仍难以实现完全匹配的要求,由此将导致财务治理效率与企业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差异程度直接体现财务治理的有效性。

四、财权配置的过程是规范与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过程

历史地看,企业财务的价值导向经历了从保障股东利益向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演进过程。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专用性投资缔结的合约网络,由此决定了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每个利益相关者应享有的权利。在共同治理逻辑下,一方面,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保障经营者的权威,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带来的收益等,通过“财”和“权”合理有效结合,使财务治理的过程成为规范和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关系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的不确定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企业经营存在着风险性。作为企业产权的核心内容,财权的有效配置是保障企业降低风险、有效运行的关键。为此,企业应依靠一系列财务契约,来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同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迫使公司经理层执行制度、报告真实财务信息;通过借助于有关法律条款来保护所有者的财富,不断调整企业财权配置状态,进而实现产权高效配置及产权结构优化。当然,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要确保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规范与协调以及财权配置的有效性,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从制度层面规定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框架,并对其效率实施影响,以便真正实现各利益主体在财权配置中的相互制衡。

总之,财务治理及财权理论的提出,既是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也是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企业财权配置不仅应是其内部股东和经营者的财权配置,而且应扩展到包括中小股东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这样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调整和分配,而且有助于在充分体现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前提下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年第期。

上一篇: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 下一篇:技术创新投入对财务绩效与风险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