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构建和谐护理氛围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10-10 01:48:07

影响构建和谐护理氛围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摘要】探讨构建和谐护理氛围的相关因素、应对措施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变被动为主动的、自然的、亲切的人性化服务,全心全意为病人的健康建立良好的坏境,走出现代人面临的自然与精神的双重危机,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护理现状 护理文化 和谐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26-02

1 和谐护理发展的相关因素

1.1 和谐护理建设现状。目前,在和谐护理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护理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严重不相适应。人类的疾病日益增多,重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但是,护士人数严重短缺:每千人口护士为一人,在全世界倒数第三;护理队伍整体学历不高,中专生仍唱主角,高等护理教育仅占27.55%;护士工作职责模糊,护士具体工作没有明确规定,护理管理方法仍以经验型为主、技术型为主,缺乏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新型的护患关系尚未建立,病人对护士的认同度过低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过高;护士主体地位偏低,护理价值为得到充分尊重;护理改革滞后及相应的护理法规不健全,护理投诉、护理纠纷的处理脱离临床及现实生活等诸多实际问题。

1.2 和谐护理的具体内涵。构建和谐护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文化工程。和谐护理的文化意蕴,主要包括护理主体和谐(护士自身的和谐)、客体和谐、和谐的护理文化环境、和谐的护理文化管理、和谐的护理制度文化、和谐的护理文化教育等等。诸多要素说明,构建和谐护理面临着主观上的文化认同问题、客观上的文化参与问题、历史上的文化传承问题、现实中的文化整合问题。

2构建和谐护理的措施

2.1 必须遵循和谐护理的文化宗旨 即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为根本。和谐护理的文化意蕴要求护理主体必须履行应尽的文化责任,以及相关的护理行业学会、主管部门尤其是政府必须承担在协调主体与客体关系中应尽的文化义务,以确保和谐的护患关系科学健康的运行,彰显中国特色的护理事业的文化魅力。

2.2 注重主体和谐即自身的和谐或者叫和谐身心关系。和谐主题的建立需要从本体论上重新理解身心关系。要求护士个体必须对先进的护理文化的认同,秉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如果护士一味的追求世俗功利,必然导致高尚的情感缺失,表现为浮躁感、恍惚感、游离感,必然导致护理队伍人心不稳,护理人员大量流失。如果护士内心的文化世界是悖论的,那么必然导致护士职业情感枯竭,职业倦怠指日可待。

护理工作面对的是人,面对的是由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环境等多层面交织组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整体的人,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以理解、尊重、关爱为核心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护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时刻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的维护、人格和尊严的关注,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

2.3 注重客体和谐 即护理服务对象额需求与护理服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或者说,护理服务对象因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而产生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客体和谐受其自身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心理定势等诸多因素影响。“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应该是充分体现病人享有人文关怀的权利。

2.4 注重主客体关系和谐 即护士与病人的关系融洽,建立起以人为本、和谐尊重的亲情关系。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医学科学的基本矛盾中,护患双方应该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护患双方在和谐的氛围中联合起来,共同与病魔斗争,是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本质特征。从护理层面讲,和谐护理主要意味着护患关系的和谐。

如何建立护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的、自然的、亲切的人性化服务,秉承护理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形成良好的呵护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风尚和道德观念,走出现代人面临的自然与精神的双重危机,必由之路在于培养一种以和谐精神为核心的新文化,形成一个独立的又与社会和谐理念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护理文化。因此,在现代护理工作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护理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这是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形象,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精神源泉。

3 和谐护理的具体体现

3.1 和谐的护理文化管理科学发展观要求秉承人性化的护理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化人与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和谐的护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文化是依靠传承的,人文关怀是依赖传递的。但是,护理管理者的文化确实令许多护士失望。由于护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护士的主体性缺失,必然导致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主体性缺失。突出的表现为管理者过分注重单位经济利益,忽视护士的经济利益,护士待遇严重不公;过分迷信护理技术,把人视为机器,忽视护士作为“人”的主体的存在;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将护理的人力成本和必要的物质成本

一减再减。虽然和谐的管理制度不等于平均主义,允许差别存在,但差别或者差距应当被控制在护士能够接受和公平容许的限度内,体现医院制度对护士产生的制度文化的积极影响。

3.2 和谐的护理制度文化现行的护理制度上的制度缺陷、法律空缺、文化缺失,直接制约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管理文化角色的缺失。让文化为中国的护理注入灵魂,让法律法规为中国的护理保驾护航,政府应该履行责任、有所作为。

护理主管部门的文化淡漠。突出表现在引进国外护理模式是没有全面系统科学地与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文化相融合。文化移植没有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国外护理文化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的文化休克。例如护理理念与护理程序严重不匹配,护理程序中文化要素被弱化,技术操作被过度强化。

为了形成和谐的护理制度文化,政府部门应加快护理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应加快完善我国的《护士法》,进一步明确政府、医疗单位及相关组织在维护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实现依法治护,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复兴中国特色的护理事业。

3.3 和谐的护理文化教育护理学作为一个学科,不能只有操作性的技术层面的,更要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文化内涵。让所有的护士享有“仁者爱人”的护理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反此病追问:护理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护理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护理是技术的,还是文化的?护理的核心是什么?与其说护理是科学,还不如说是人学;与其说医学模式是生物――社会――心理的,不如说医学模式是生物――文化的。

4 构建和谐氛围的临床实践

病室里人际情感往往容易倾向消极,这是患者因疾病产生烦恼,一遇不顺眼举动,就会发怒,产生对抗情绪而导致低疗效,患者只有在和谐情感气氛环境中疗效最佳。构建和谐的护理氛围便尤为重要。

4.1 构建和谐护理氛围的具体实践方法①病房管理。应做到组织管理科学化,工作制度化、操作常规化、陈设规范化的病房管。②个人管理。护士在病房管理中怎样才能创设一种令人满意的情境呢?这首先应考虑到护士个人情况,优势与劣势,认清患者对护士的希望要求,尽量做到护患心心相印。③人与人之间关系析管理。护士的大量时间是在从事大量的护理工作同患者及其他护士相互协调中度过的,其协调的关键是交往。有效的护理应设计和传递有效的信息上,哪些交往方式较为有效?在护理过程中双向交往比单向交往更有效,因为双向交往过程中患者与护士交谈有助于疏通情感,创设温暖如春的气氛。

4.2 构建和谐氛围的护理准则谦逊与体贴是和谐的情感气氛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患者对护士有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到护理效果,优秀护士关于凭借众多的知识理解患者的病态心理行为,避免与之发生不必要的人为争吵,造成思想抵触,影响治疗里程o

4.3 自然环境病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于病室气氛能影响患者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变化是积极的、和谐的,它有助于改善提高医院治疗水平,其做法应装饰好病室自然环境:①空间病室应分成不同区域,这些区域为特殊活动而装饰整洁,便于控制患者活动。②床位什么是患者活动和便于护士操作及抢救的最佳床位安排?病室应布置简单、整洁美观,桌椅摆放整齐划一,床距不得少于一米,危重患者应住抢救室,一般患者住一般病室,如有意外发生,可临时改床位位置。③色调色调决定着人们一定的情绪态度。当我们意识到病室里色调单调,刺激时可改用暖色调或墙上挂贴艺术品、图画。合理的色彩环境,可使患者心身安适,有助于恢复健康。④音响危重及手术后的患者需要安静的环境外,一般病室可有一定的音响设备,悦耳动听的乐曲对人脑是良好的刺激,它对人体的循环,消化、内分泌和运动系统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又可活跃患者生活提高心理护理效果。

总之在护理过程中,把患者当作自己的朋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使心灵具有良好的沟通,树立较好的医德风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上一篇:男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换位思考在护理活动中的灵活运用